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要闻 > 热点 >

工信部称4G上网更快 资费低了但流量消耗会多(图)

2013-12-05 15:28 来源:华商报
原标题:想用4G先换手机(图)

  昨晚,行人走过西安高新路4G广告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我国正式进入高速无线上网的4G时代。对广大用户而言,一部手机就能变身为随时随地高速上网的微型电脑。在陕西,运营商正在加快4G网络建设,今年年底4G网络覆盖全省,用户明年可享4G服务。

  昨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高速无线上网的4G时代。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一张TD-LTE牌照(即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同时,工信部还允许中国移动经营固话和宽带业务。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际主流4G标准之一,TD-LTE具有上网速度快、延迟时间短、流量价格更低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移动用户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还可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持续深入。

  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广州、杭州、北京等多个城市推出了4G试商用服务。中国电信在不久前启动了筹备4G终端的工作,中国联通则在今年10月底启动了首次LTE设备招标。

  在陕西,运营商正在加快4G网络建设。陕西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将累计开通7000多个基站,覆盖全省县城以上城区、校园和部分乡镇等热点区域。电信则将周密规划4G网络的推进。预计到明年年初,陕西电信将在西安、咸阳、榆林的核心地段为用户提供4G服务。陕西联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联通目前已经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厦门等国内大城市进行4G实验网络测试。

  在陕西,明年将在部分城市进行4G网络测试。 本报记者杨刚

  移动用户可以不换号 但要换卡

  如果使用4G网络,消费者是否需要换手机?中国移动陕西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G或3G手机不支持4G网络,消费者要用4G,就必须更换手机。不过4G手机可以兼容3G。由于使用4G需更换USIM卡,中国移动将提供“不换号、不登记、快速换卡”的“两不一快”服务,即中国移动客户无需更换手机号码、无需重新办理入网手续,只需在营业厅进行简单、快速的USIM卡更换服务。

  资费低了 但流量消耗会多

  目前三大运营商的4G资费套餐还未正式公布。陕西蜂星电讯负责采购经理表示,4G手机合约价要等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出来后才能公布。不过,中国移动有关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4G资费一定会比3G更便宜。他说,根据中国移动的4G试点情况,目前与3G套餐资费相比,4G便宜了20%左右。中国移动还将提供全国范围内结构统一的4G套餐方案,由上网流量、语音通话、数据业务三部分组成。

  以广州移动公布的资费为例:4G月套餐最低资费138元,含600M流量、500分钟语音;最高338元,含2G流量、2000分钟语音。广州移动还把4G手机流量套餐分为三档,每月分别是50元、70元、100元,包含国内600M、1G、2G流量,省内400M、1G、1G流量。

  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陇小渝认为,由于4G速率快,在单位时间内,必然会消耗更多的流量,在3G网络,一分钟可能消耗十几兆,而在4G网络,就会消耗几十兆甚至上百兆。

  辐射强度要比2G、3G低

  同3G相比,4G的速度翻了几番,在高速率下,是否会产生更大辐射呢?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陇小渝表示,就目前的频率划分来看,4G所使用的频率属于高频,覆盖半径和穿透性都明显弱于2G和3G,因此辐射强度会比3G和2G要低。 本报记者杨刚

  专家看法

  运营商格局或有变化

  “三家运营商市场格局不尽相同,4G牌照发放后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战略调整。”西安邮电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陇小渝说,对此前3G发展相对缓慢一些的移动来说,利好比较明显。但电信、联通可能会有一些犹豫,因为他们的3G业务发展比较充分,市场比较成熟,替代3G的愿望相对不是那么强烈。

  明年会出现千元4G手机

  通信行业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认为,中国消费者对新东西很关注,换手机将带动市场销量,因此4G牌照发放将给手机行业带来一次洗牌。比如明年会出现一千块钱左右的4G手机,反应较慢的厂商会失去机会。

  陇小渝称,智能手机变4G,只需在CPU或芯片中加个模块就行,这对手机芯片制造商非常有利,中国市场或许会出现成千上万的芯片出货量。此外,网速更快、带宽更高了还会推动高清电视、视频节目、手机游戏等内容丰富的产品发展。 本报记者黄涛

  市民期待流量费别太高

  多位西安的消费者表示,还没完全搞清4G的概念,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但期待使用4G的消费者最关心价格。李加说:“真希望我们快快用上4G,这样网速肯定提高了,但流量费可别太高了。”张克说:“现在有WIFI的地方很多,如果贵了,我肯定不用。最关键的是我希望4G手机不那么费电才好。” 本报记者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