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静水深流型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执行副主任、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蔡礼强这样评价本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4月24日和5月6日,国务院分别决定取消和下放了71项和62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动员。这意味着,新一届政府成立两个多月以来,已经3次提到行政放权,133项审批事项将被“松绑”。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历了6轮‘大动作’。本轮改革可谓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因为行政审批权是政府部门最具‘含金量’的权力。”在蔡礼强看来,本轮机构调整的部门数量不大,却堪称我国走向“有限政府”的一场深刻自我革命。
静水深流型的改革意味着任务艰巨,“暗礁”潜伏。蔡礼强提示,除了严防利益格局成为改革“绊脚石”外,3种情况最值得改革者警惕:行政审批权“明放暗不放”、改革避重就轻和官办协会担当“二政府”。
釜底抽薪的反腐举措
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时,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到了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的位置。“转变政府职能,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在13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这一改革举措的地位,作出了清晰界定。
简政放权,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以这两大内容为主体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俨然成为新一届政府开局的核心内容。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以往6次的改革经验提示:‘就机构改机构’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政府职能转变才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蔡礼强说。
他用“思路明晰、方向正确、力度和决心大”来形容本轮机构改革给他的印象:“本轮改革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职能转变这条主线非常明确,被中央牢牢抓住。”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宁曾这样表示:目前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职能转变刚刚起步,一些部门仍旧习惯以传统手段管理经济社会,导致定位不准、越位、缺位,“这些问题都有待新一轮改革解决”。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看来,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作为突破口,是实现“有限政府”的必经之路。
王锡锌这样形容他眼中的“有限政府”:“就像我们的肺,当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才是正常的,当你呼吸有困难的时候,那可能是出了问题的。”在他看来,类似“生个孩子都要准生证”背后的公章丛生现象,就是当前政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的一面镜子,“如果没有对这些职能进行正确界定,任何机构调整都是瞎折腾。”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要求‘放权’和‘限权’,而政府权力配置背后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就是行政审批权。”蔡礼强分析,通过掌握大量的审批权,政府部门便将资源配置的权力牢牢握在手里,最终导致“跑部钱进”等官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