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舆情 >

报刊亭, 生意能否撑下去?

2014-07-25 08:07 来源:人民日报
起早贪黑守着报摊,每月收入只有两千
报刊亭, 生意能否撑下去?(视窗·城市便民商业新观察③)
——上海一位报摊主的困惑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报刊书亭,是城市街头的一道风景。可是,随着电子化阅读的普及,书报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面对高昂的固定摊位成本,一些书报刊转型为流通报刊车;面对电子化阅读的冲击,一些书报刊引入了手机充电、无线服务等现代服务技术。把报刊亭传统的便民优势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在城市便民商业中有一席之地。盛夏,我们探访了一些报刊亭和流动报刊车的经营者。
 
  
 
  10年守摊有所成
 
  “现在都是电商时代了,我们这些报摊,迟早要改行的。”盛夏,高蓓一边麻利地分着当天的晚报,一边忍不住向记者诉苦。
 
  高蓓今年41岁,安徽人,是上海乳山路南泉路路口一家东方书报亭的摊主,守着这家书报摊已有10年。
 
  10年前,高蓓来到上海亲戚的这家书报摊帮忙,亲戚见她能吃苦、不怕吃亏,就把报摊交给高蓓经营,这一做就是10年。
 
  10年打拼,高蓓的这家报摊一度成为上海排得上号的好市口,品种丰富、顾客也多。
 
  可是,做报摊是辛苦行当。生意红火的时候,高蓓和丈夫凌晨5时就要到报摊整货,一直做到晚上10时,白天两人轮换着休息做饭,雷打不动。现在生意差了,才改到早上6时多开张。
 
  “亲戚朋友都说我们俩在上海挣得多,可太苦了。”高蓓说,报摊是个铁皮亭子,到了夏天烫得像个蒸笼,“脖子都被太阳晒得一圈黑。”前几年,两口子都靠天花板上的一台小电扇度夏,这几年下定决心,总算装了台空调。
 
  “10年了,对报摊已经产生了感情,舍不得离开,不然早不干了。”高蓓说。
 
  书报越来越难卖
 
  中专毕业的高蓓为人热情,记性又好,和丈夫一起守着这个报摊。丈夫卖书报的成绩总不如她,是因为她有个特别的本事,“能把前一天来买过报纸的顾客记得特别清楚,店里杂志报纸的种类、数量也都能记在心里。”
 
  善于思考的高蓓还发明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创小工具,一根长铁丝前端加上一小块磁铁。顾客在报摊外留下的硬币,伸出铁丝就能吸进报摊,简单又实用。
 
  然而,最近两年,高蓓明显感觉生意不如从前了。
 
  她记得,2005年至2008年,报摊最红火,忙碌而充实。“有顾客一次就买50元的报纸杂志。”晚上5时30分到7时30分是报摊最忙的时候。“那时候,吃一口饭的工夫来几个顾客,现在有时候一小时都没有一个顾客。原来一天能卖两三千元钱,现在一天顶多卖五六百元。”
 
  作为报摊主,高蓓说:“现在看纸质书报的人越来越少。”最典型的就是上海某都市类晨报,“原来一早上就卖200份,现在20份。”
 
  这不是高蓓一家报摊的困境。她告诉记者,上海2000多个书报亭已经关掉不少。“以前好的时候每个报亭每月要交两三万的管理费,地段好的书报亭的管理费最高有5万元,现在交1万元管理费的都算地段不错的报刊亭了。”
 
  “报刊亭生意越来越不易,可以说一天比一天差。”高蓓说,现在不敢多进书报,“退货也有比例,不敢压太多。宁愿‘少吃一点’,也‘不吃撑’。不然压到手里1份的损失,卖10份都补不回来。”
 
  高蓓说,经营报摊的收入,是拿营业额的提成,分梯段可以拿到14%到18%不等,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0%,但完不成指标只能拿8%。这几年报摊销售直线下降,收入随之大幅跳水。
 
  “隔壁那个摊位无偿转让,到现在也没人愿意来做。”高蓓说,相比起来,自己的摊位在上海算是不错的,有的书报亭生意更萧条。
 
  “报刊亭工作辛苦,离不开人,一个人还守不过来。如果天天守着这个亭子,每月挣个2000多元,很少有人愿意干。现在到超市打工,收入都比我们高。”
 
  打算转型“小百货”
 
  “从前有到报刊亭推销加盟广告的,我理都不会理,因为只是卖书报都忙不过来。现在反过来了,卖报纸的收入是次要的,小百货成为主要的了。”高蓓说。
 
  采访过程中,记者随机数了一下高蓓报摊的10笔生意,买水、买香烟、买食品、买玩具……10笔生意中,只有1笔是来买书报的。
 
  以前,东方书报亭只允许售卖报纸杂志。这些年来,为适应形势,管理方也在慢慢改变,允许销售饮料、电话卡、儿童玩具等物品,报刊周边摆满了零碎物品,不过,“即便做这么多种类,都不比以前做一样生意的日子好过。”高蓓有点无奈。
 
  生意不好,高蓓也常和同行交流。她很羡慕在深圳做书报亭的亲戚:“比我生意好太多了,一天卖水都卖几箱,我就只能卖几十瓶。我卖一份报纸挣2毛,卖一瓶水能挣5毛呢。”不过,她感觉,深圳亲戚做的书报亭,更像是一个百货亭,“书报只在角落里占一点点地方。在上海,大部分书报亭还是以书报为主。”
 
  这些年,高蓓亲眼看着很多报纸消失在了报摊,但她心里还有希望:“书报亭是街头的便民服务站,老百姓一时还离不开。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了,书报亭不能老守在卖书报这条老路上,要动脑筋创新经营,才能更好生存下去。我觉得,上海的书报亭,也可以像深圳一样,向小型‘百货’发展,这样一来,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5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