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行进中的基层回声)
核心阅读
又是暑期,大量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学校老师管不到、家长无暇管的境况。尽管近年来一些团体组织了不少志愿帮扶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都时间比较短,往往只有几天,而且受益面也窄。如何给更多孩子一个平安、快乐、充实的暑假生活?来自安徽、陕西与广西的三个案例,展示了来自政府、学校与社会力量所做的一些努力。
融安县岗伟村11岁女孩肖荣慧实践“早当家”
暑假意味着整日操持家务
谢振华 卫 纲
对广西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泗乡屯11岁女孩肖荣慧而言,长达2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又意味着照顾好妹妹的责任。
在荣慧4岁时,她爸爸妈妈就远赴浙江务工。平常,荣慧和妹妹跟着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生活。庄稼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尽管已经70多岁了,荣慧的爷爷奶奶还是天天下地干农活。像同村的小伙伴一样,荣慧和妹妹早早就学会了“自我照顾”。
中午,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格外闷热。村里的男孩子,都三五成群地跑去南江河游水。南江河绕村而过,清澈见底,但最深处,仍能漫过十来岁孩子的头顶。所以,爷爷一再警告:天再热,也不能带妹妹去南江河,哪怕到河边耍水,都不行。
荣慧很听话,把清凉的南江河划为自己和妹妹的“禁区”。小伙伴们在河里畅快地嬉戏,荣慧则哄妹妹在家乖乖地睡午觉。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7岁上一年级那年,荣慧便开始学做饭。“刚开始,水总放不够,老烧糊。”荣慧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怕饭烧糊了,爷爷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饭盛给孙女,把焦饭留给自己。“爷爷总说,自己的胃不好,喜欢吃点焦锅巴养养胃。”今天的午饭就是荣慧自己做的。“还是妈妈做的菜好吃,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趁妹妹睡着,荣慧把一大桶衣服洗好晾晒。随后,自己坐在床前打起盹来。
聒噪的蝉鸣,把午睡的妹妹吵醒了,睁眼没看到爷爷,马上向姐姐撒娇要出去玩。还没睡够的荣慧,只好由着妹妹,拉着妹妹的手,往老樟树走去。
老樟树下,有滑梯、乒乓球台和各类健身器材。树旁,还有动漫书屋和儿童娱乐室。这里是姊妹俩最爱。村里其他女孩子早就来了,还有一个不敢下河游泳的男孩。
傍晚时分,估摸着爷爷奶奶要从地里回来了,荣慧便带着妹妹回了家。出门时,家里10多只母鸡,有两只在“咯咯哒”大叫。到鸡窝里一摸,果然摸出两个鸡蛋。晚饭的菜有了,韭菜煮荷包蛋。
漫漫暑假,也是荣慧最想妈妈的时候。“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要么窝在家里看电视,要么捞鱼摸虾,要么掏鸟窝、捉知了。留守孩子暑期的安全、学习,值得全社会关注。”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小学教师刘鲜说。融安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孟生介绍,融安县中小学生20542人,其中留守儿童约5500人(不含学龄前儿童),放假前对所有师生进行了暑期安全教育,向师生、家长宣传暑期安全的基本常识。
西安武屯镇小学生台雨欣参加“乡村少年宫”
躲避的眼神有了快乐光彩
本报记者 姜 峰
不自觉地微微低垂着头,说话声音很轻,将耳朵凑近她嘴边,才大致听得分明,而那黑油油的齐刘海下,一双闪烁的大眼睛,目光似乎在有意躲避着旁人。四年级的台雨欣(化名),安静地坐在微影室中,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投影屏幕,与身边的同龄人相比,明显少了分活泼。
雨欣参加的是西安市阎良区以校园为载体开展的“乡村少年宫”活动。“暑期每周二、周日上午定期开展活动,常设观影互动、航模制作、自制环保时装秀等7个兴趣小组,学生自愿报名,我们不收取任何费用。”武屯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邢亚娜告诉记者。当日参加“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学生85人,其中23人是留守儿童。
在小学一楼的微影室内,投影屏幕上正在播放以武屯镇西相村孝心少年孟凡故事为题材的纪录短片《牵着妈妈前行的小手》和其他励志微电影。当出现孟凡牵着母亲的手逛公园的镜头时,台雨欣的双眼格外出神。“雨欣是家中独女,父母离异,爸爸如今在广东打工,她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当提及母亲就会特别动情。”武屯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权说,暑期学校组织“乡村少年宫”活动,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留守儿童提供增长知识、快乐活动、与人交流、健康成长的平台。通过观看励志故事、孝敬父母和关爱自然等内容的微电影,可以让留守儿童从中汲取正能量,观影后还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感想,在教师因势利导下,帮助留守儿童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走进小学二楼的美术教室,欢笑声此起彼伏,十几名孩子正在美术老师尤琳的指导下,配合着明快的音乐,穿着用矿泉水瓶、废旧报纸自制的环保时装在“T台”上“走秀”。“这个兴趣小组除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外,还能帮助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当着同学们的面大胆走上‘T台’,展现自我风采。”尤琳说。
除了学校教师参与到暑假“乡村少年宫”活动,来自大学的志愿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航模制作组,记者看到来自西安航空学院的几名大学生正在手把手带着学生制作简易航模,并带着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在操场上放飞。而在操场另一侧,足球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传球、射门练习,来自六年级的留守儿童李炳坤在场上格外活跃,皮肤虽然被晒得黝黑,仍在炎炎烈日下忘情地奔跑。
据介绍,以前每到放假,这些留守的孩子们要么下河游泳抓鱼,要么上树抓鸟,爷爷奶奶也管不过来,集体活动几乎是空白。今年,西安的一些区县市投资兴建暑期活动场所,在暑期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兴趣班,向对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周至县还拨专款提供校车接送,对于不便回家的孩子学校还提供寄宿保障。
以校园为载体的“乡村少年宫”,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目前‘乡村少年宫’大多是‘一师两用’,其专业性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准备加大外聘教师力度,让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投入到假期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周至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田军盟说。
合肥大圩镇小学生张善勇进“快乐学堂”
和小朋友闹在一起很开心
本报记者 叶 琦
紧临巢湖的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许多村里的青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创业,而作为建筑之乡,镇上的劳动力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他们的孩子大多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或是亲戚代为照顾。在总共15个村里,留守儿童有100多人。
7月14日,记者来到了大圩镇的磨滩村,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一间崭新的小平房引人注目。推开房门,近40平方米的一个大空间里是整齐的课桌椅,俯首坐着近20个认真写作业的小孩子和1位正在讲课的老师,两排大书架、羽毛球拍、篮球、饮水机格外亮眼,空调的习习凉风让小屋格外舒适。
11岁的张善勇是大圩镇晓星小学的三年级学生,父母在上海打工,每天下午他都会准时地由爷爷奶奶接送来到这里。“上午在家陪爷爷奶奶,下午他们要下地干活,我就来这里和小朋友们一起过暑假,在这做暑假作业不但会有老师帮着,还可以和村上的小伙伴们一块打球、看书,热闹极了,特别开心。”
“这里是留守儿童之家,我们称之为‘快乐学堂’,像这样的学堂大圩镇一共有4所,是从2012年开始相继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四个村建设的。”大圩镇妇联主席李春艳介绍。暑假期间,在外务工的村民很少回家,放了假的孩子们只能跟着家里的爷爷奶奶,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更是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课业,在家待不住的孩子到处跑还容易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快乐学堂”找来了场地,请来了老师,暑假期间天天开放,大学生志愿者和镇上的“爱心妈妈”们为孩子们安排学习和娱乐,书法、手工、舞蹈等多样化的兴趣课程为孩子们免费开放。
年近七旬的张克炎老师是磨滩小学的老校长,作为孩子们的“暑假老师”,他颇有感触,“孩子们需要家里人亲自送、并且签字接回,安全没问题。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懂事,这样的一个小课堂给了这些原本孤独的孩子一个精彩的假期,我自己也觉得非常热闹。”
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惠园社区,留守儿童的暑假更为精彩,“快乐学堂”请来了非遗传承人教技艺、请来艺术老师教唱歌画画,暑假期间一周一次夏令营,还由志愿者和老师带队上街当起了小记者,所有的这些都是免费和无条件开放的。“社区经常给孩子们开设安全讲座和科普活动,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包河区烟墩街道党工委委员万正琳介绍,留守儿童丰富安全的暑期生活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少操了一份心。
2011年以来,包河区共建了40个快乐学堂,学堂不仅在孩子假期期间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平日里留守儿童的童年乐园。“每个学堂,区财政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也是学堂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要建立村居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需要吸引更多企业赞助和私人捐助,打破现有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的格局,向辖区单位、社会团体筹集资金。”万正琳说。
版式设计:蔡华伟 摄影:谭凯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