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部地区一位县委书记的认识与思考
中共中宁县委书记 陈建华
作风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作风好、事业成,作风差、事业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就是要彻底纠治严重阻碍我党伟大事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顽疾。作为与人民群众“无缝对接”的县一级,“四风”问题本应“查易藏难”,然而,在实际查找中,却深感“四风”穿上了“隐身衣”,总体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具体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摸不着。“四风”究竟在哪?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感悟、深思,笔者认为,就隐身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就藏匿于干部服务群众的言行举止中,就穿梭于干事创业的点滴细节中,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溯根源,才能剥除“四风”的隐形外套,对症下药,正本清源,从而使作风建设固本培元、返璞归真。
一、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工作态度中“祛虚以实”
一直以来,“四风”问题既有刻意为之的主观性,又有随波逐流的被动性,两者之间最突出的共性特点就是对待群众应付了事、对待工作心不在焉、对待责任视而不见,这是工作态度“虚火过旺”的典型表现。近期宁夏中宁县开展“电视问政”曝光的两件案例便充分佐证了这一点。一件是城中村“后墙根”垃圾成灾,身处“其中”的村书记却多年“耳聋目盲”不予处理,群众反映到信访局又遭遇“肠梗阻”;另一件是个别乡镇部分地段垃圾箱缺失造成垃圾肆虐,而另一地段垃圾箱却长期闲置成了摆设。两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却清晰照射出形式主义的虚火、高高在上的官气、甚至是官僚主义的变种,工作态度背后的“四风”一览无遗。因此,除“四风”、转作风,首先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扶正培本,从工作态度上校正纠偏,“祛虚以实”、去伪存真,将民之所需、所急、所愿作为问题导向,切实以“实”的态度做实在人、办实在事、倡务实风,才能让“四风”顽疾无所遁形。
二、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便民利民中“去芜取菁”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在于走群众路、办群众事、解群众难,这是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最切合实际的方法论,也是查找和纠治“四风”顽疾最行之有效的“通衢之道”。然而时下为民办事中反映的一些现象却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如一些乡镇在办理农村社保、医保等事务时,条件繁杂、程序冗长、环节众多,“与民方便”成了为民“添堵”、为己“增负”,折射出一些制度设计的不完善、运行流程的不合理和执行效果的不合意。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必须用群众视角换位思考,重新审视办事方式、流程、条件以及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去芜取菁、去虚存实,进行重构再造和简约优化,真正建立起“一站式、一条龙、一揽子”服务平台,使“一次性办结”成为常态,这样政府职能才能“转”到位,横梗于干群之间的“心墙”才能拆除。
三、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群众意见中“趋害避利”
“正衣冠”、刹“四风”,群众意见是关键。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对“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不明就里,听惯了“甜言蜜语”,喝不下“苦口良药”,对群众反映的“逆耳忠言”置若罔闻。例如因拆迁补偿不到位、保障住房入住难、小区物业管理差等问题,时常引发群众上访,这些问题无不与听不进群众意见、办事不公、不作为、乱作为有关。自治区副主席、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曾指出:“群众的期待和愿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意见和不满就是我们改进的地方”,正所谓“民之所恶,必我之所误”。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必有“四风”作祟。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就必须俯下身子听民意、知民情、纾民困,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彻底改掉“见群众就躲、见难事就绕”的恶习,真正扭转信念动摇、精神懈怠的思想作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风,因循守旧、办事拖拉的工作作风,道德滑坡、贪图享受的生活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干事创业、为民谋利,如此,“四风”顽疾才能在群众的满意声中渐行渐远,党的执政根基才会更加稳固。
四、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服务失位中“查漏补缺”
“为人民服务”历来是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和重要法宝,但时下一些党员干部和部门单位中却仍存在着与党的宗旨“南辕北辙”的不良风气,比如:难进的门,难看的脸,难办的事以及难得一抬的屁股,有的甚至仍守着“吃拿卡要”的门户,做着“坐地生财”的美梦,这些歪风邪气不由分说全都贴着“四风”的“标签”;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和部门单位打着群众路线的“幌子”,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却仍难办,“四风”的“变种”已然成形却浑然不觉。服务上的缺位,致使党群干群之间的“缝隙”越拉越大。因此,除“四风”、转作风,还必须认真梳理和深刻反思自身在工作中缺位、失位、不到位的问题,重点要看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跑”还缺哪些“路标”、要搭那些“路桥”、需除哪些“路障”,在哪些方面还能更积极、更主动地做暖心、提质、增效的事,有针对地补齐“短板”、内外兼修,抚平深埋于群众之中的作风之殇、民心之痛,让“四风”顽疾藏身之所土崩瓦解。
五、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济民之困中“枕戈待旦”
群众有困难、有需要、有期盼,针尖小的事也是大事,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所说:“聚焦‘四风’,不一定要直接问老百姓我们‘四风’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而要多问老百姓有什么实际困难,从中分析查找‘四风’”。对于中宁来讲,随着近年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但也有一部分群众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造成了诸如饮水难、灌溉难、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尤其是南部山区移民所遇到的困难较多,虽设法解决却也未尽如所愿,这其中固然有客观条件限制,但从中也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对待民之所困仍然冷淡漠然。因此,除“四风”、转作风,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察民情济民困、知民需解民忧中“枕戈待旦”、躬身践行,切实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急,民之所安、我之所幸,如此,疏离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才能在民困得除、民需得应、民忧得解中洗清涤净,“四风”顽疾也才会在群众的幸福安康中“连根拔除”。
六、纠治“四风”顽疾,必须在执行落实中“见贤思齐”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总书记一首悼念之词,让我们再度重温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封沙、治水、改地的披肝沥胆岁月,再次看到了焦裕禄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直以来,发展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心课题,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驱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党员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安睡的懒汉习气却有所抬头,抓工作不力、抓落实乏力的现象逐步蔓延成势,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必然与“四风”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除“四风”、转作风,还必须“见贤思齐”,围绕“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在对标立规中扫除不思进取的“沙尘”、慵懒松散的“污泥”, 在矢志不移中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事业进步的体制“藩篱”,让掩藏于执行落实中的“四风”顽疾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让孽生于推动发展中的作风病灶再无可供汲取的养分。
“碧玉留洁因瑕去,稻花生香缘稗除”。彻底根除“四风”顽疾,非一朝一夕之事,期间难免会有迟疑、有困惑、有迷茫,只要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正本清源,作风建设必会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