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舆情 >

人民网评:航班“准点新政”能否根治“人情先飞”?

2013-08-09 16:3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7月中旬,民航空管系统祭出重拳,提出对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八大机场实施不限起飞(遇到恶劣天气和军方活动除外),以期提高航班起飞准点率。但据羊城晚报报道有航空公司高层透露,关于晚点,流量控制因素达到了40%以上,“和空管打招呼航班就可以不延误”。也有空管透露,目前有些延误是因为飞机“插队”造成的,载有政界官员、商界大亨以及民航业内领导的要客航班可以享受优先放行。

以下两组数据,足以为一些乘客的“空怒症”找到一些答案:一是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为82.65%,2010年下降为75.5%,2011年为77.2%,2012年为74.83%,今年1~5月,全行业的航班正常率仅为71.73%,同比又下降了3.35个百分点。二是据美国航空数据网站FlightStats发布的最新数据,在全球35个国际机场6月的准点率排行榜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的准点率分别为18.3%和28.72%,排在倒数一、二名。

坐飞机的人,大多算的是时间账。没完没了的晚点,确实容易激发人的“暴脾气”。这当然不是说“被晚点”了就可以胡闹,但如果在可调可控的范围内放任晚点,起码职能责任上就有了瑕疵。何况,业内又爆出了“官商先行”的潜规则。大家都晚点,愤懑却不至愤怒,如果“人情先飞”是不争的事实,就不仅仅是激怒人那么简单。

这不免令人产生三重疑问:一者,晚点的原因,各推各的责任,面对晚点率飙升的现实,如果不摸清“病因”,怎么去开“处方”?二者,此前有传闻“明星一个电话让飞机晚飞”,今天看来,传闻未必不是真相,那么,在晚点的航班中,“人情先飞”究竟占多大比例?三者,流量控制是个司空见惯的理由,那么,谁来监管“流量控制”的控制人员,相关制度存在罅漏吗?

中国民航不是最便宜的,老是晚点,就让人很纠结。乘客埋怨民航服务质量差,航空公司一肚子委屈,双方互不信任,误伤的还有公共利益。民航局也很头疼,在今年7月初召开的2013年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曾提出,将针对全国各地机场的大面积延误进行治理,尤其要减少旅客在机舱内等待情况。那么,如果“人情先飞”的毒瘤都不能清除,眼下的这个“不限起飞”,还能让晚点航班华丽逆袭吗?

飞机能准点一些,不仅关涉民航的信誉与形象。当然,开放空域是重要的,规则调整是重要的,事后安抚也是重要的,同样重要的,还有管理环节上的节能增效、激浊扬清。不然,这边在“不限起飞”,那边在“积极插队”,时间长了,准点新政恐怕也会被潜规则所架空。治理晚点率,新规新政固然不可少,也别忘了治治那些“坏规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