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像纽贝贝这样走国外奶粉代工之路的中国奶粉企业越来越多,在北京,就有30多个品牌标称是新西兰原装进口品牌奶粉。而且,这些奶粉企业在中国注册一个洋奶粉品牌的门槛非常低,只需要五千一百元取一个洋名,傍上洋牌。
汪先生(北京某商标代理公司工作人员):这个商标费用是5100,只是贴个标,说是新西兰品牌,但不能写源自新西兰。
国外当地居民: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买不到配方奶粉。她去了三个不同的超市都没买到。
国外当地居民:大概在三四周之前,在我家附近的商店和超市里,奶粉都没有货。
国内顾客的疯狂扫货,让国外超市感觉到“压力山大”,被抢怕了各国纷纷出台限购令,为本国顾客保存货源。
张鸿:监管部门开脱推诿 国内部分奶粉企业惯用“贴牌”打擦边球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个案例是委托加工,其实你很难说他们违了哪个法规,但是他涉嫌两个问题:一个是虚假宣传,他可能没明确的说我这就是新西兰的奶粉,我这就是新西兰生产,在新西兰的品牌,但是他让你误解。你买的时候他会告诉你,这是新西兰著名品牌,新西兰都知道。但事实上在新西兰根本就没有卖。但对于虚假宣传这个问题,可能家长们比较宽容,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到底是真是假?它是不是安全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的是什么?就是你是不是在新西兰生产的?你如果是新西兰自己弄的牧场,自己的生产线,我们觉得安全一点。如果你根本就不是,你只是在那弄一个牌子,在国内生产的,那我们就不相信了。现在不光是新西兰,还有荷兰、澳大利亚等等的,这种贴牌还是比较多的。
前段时间焦点访谈,在报道这个事儿的时候,它引用了就是前年出的施恩奶粉,情况也是这样,借的牌说是国外,但其实不是。这个事出来以后,监管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监管部门说,那我们只管标注,我们管不了这个,我们没法去查这个。工商部门说,那我们是百分之百原产地,我们哪知道,我们也没法去查,所以这个事情就是它打了这样一个旗号,它其实一直在走擦边球的这样一条路。
其实,不光是消费者有焦虑。在两会期间,一个国内著名的奶企的负责人为了说自己的奶粉好,是这么说的。他说“国内奶源质量不稳定,品质较低是关键因素,奶源可能几年都没问题,但保不齐什么时候会出问题,因为土壤和水源污染,牲畜疾病等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引发奶源质量问题”。然后他肯定的说“我们这个企业已经在法国建设年产十万吨婴幼儿乳粉生产厂,国内十万吨生产线的原料也全部都来自国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自己也觉得和国外挂上钩是比较靠谱的一件事,可能更多的能吸引消费者。
马光远:五花八门的洋奶粉 让大家看不清楚的最大根源还是在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