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日表示,由于部分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为加强市值管理,监管部门召集9家银行和6家央企举行普通股回购座谈会。会议讨论了用优先股等工具进行回购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回购能支撑上市公司股价,今后可能成为一种趋势,而破净幅度较大的国企预计在其中打头阵。虽然A股破净公司如此多,回购的积极意义又不小,但在A股历史上,回购的案例总共才几十起,与海外成熟市场年均数百次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140多只股票破净国企唱主角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二级市场上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量的股票的行为。很多上市公司在股票回购完成后将所回购股票注销,从而使总股本有所减小。
上市公司回购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公司价值遭到低估,特别是股价大幅低于净资产。相关统计显示,由于今年以来沪指下行,破净的股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40只。其中,交通运输业、钢铁业和银行业贡献较多,分别达到25只、23只和11只。
值得注意的是,在破净名单中,国企是“主角”,不少中字头的央企领衔破净榜。如*ST鞍钢每股净资产6.5元,股价2.93元,市净率只有0.45,在A股排名垫底。中海发展、中国铁建等大盘蓝筹股,市净率均不到0.7。一贯财大气粗的银行,在这份名单中也抬不起头来。交通银行的市净率只有0.69,其他如农业银行等走在破净的边缘。
一般而言,为避免破净,上市公司会采用大股东增持或回购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过去几年,汇金曾屡次增持银行股,在稳定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建中表示,与增持相比,回购对股价的支撑作用可能更明显。因为回购减少了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数量,可以提高每股净资产,增加每股收益,财务指标的改善对股价无疑有正面刺激。
股票回购呼唤激发公司动力
A股上市公司为何不爱回购?片面追求规模可能是障碍之一。黄建中指出,回购其实是企业发行股票的逆操作。我国不少企业的梦想,就是发行股票融资、迅速做大规模,对市值管理不太在意。考虑到过去发行股票经历了严格审核,现在又要回购注销,很多企业对此有抵触心理。
“其实,企业做大规模,与股东获得良好回报不是一回事。”黄建中表示,一些企业上市后不断增发融资,资产规模日渐膨胀,但股价却每况愈下。在极端案例中,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甚至还没有其圈的钱多,这带给股民的无疑是负回报。
此外,缺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东北证券策略分析师沈正阳指出,回购需要现金,这对现金流糟糕、负债率高的企业形成了挑战,尤其是那些经营困难的钢铁、交通企业,实现的难度更大。
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证监会推出的优先股试点中,允许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募资进行二级市场回购。中信证券研究员毛长青认为,如果回购普通股的同时能够发行优先股,公司净资产不会减少,同时资产负债率也不会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股票回购的动力。
须加强监管防止内幕交易
沈正阳认为,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强调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在这种导向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回购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国芳表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等于向市场传达一个信号,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了。如果回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市场会理解成公司管理层有信心将股价恢复到应有地位。
那么,究竟是哪些公司可能进行回购呢?毛长青指出,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将是回购的主要受益者。从行业来看,建筑、房地产与电力行业进行回购的意愿较为强烈。至于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其估值不高、也不缺钱,但受制于资本充足率要求,回购的可能性有待观察。
对于中小股民而言,回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材。但投资时需注重两点:一是回购带来的股价回升可能昙花一现。如宝钢曾率先在央企中进行回购,回购最高价5元、最低价4.51元。但由于行业大势向下,目前股价只有3.78元,仍处在破净行列。二是一些公司的回购曾出现失信行为,包括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这需要各方加强对回购过程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