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破千亿元。无论对上市公司还是银行来讲,这都是里程碑式的成绩,因为这个数字在2012年,还仅仅是百亿元的规模,十倍的增长是无论谁都无法忽视的。
株洲天桥起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告称,12月12日,公司与建设银行株洲人民路支行(以下简称“建设银行”)签署了理财产品客户协议书,公司使用超募资金3800万元购买了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乾元”保本型2013年第54期理财产品,产品类型为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期限为3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公告还公布了公告日前十二个月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情况:今年以来,该公司四次购买光大银行、建设银行的理财产品,斥资共计35000万元。
在监管层明确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后,上市公司用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出现了井喷。记者查阅数据发现,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达到约1434亿元,是2012年规模的10倍。(注:本文统计范围以购买日期为标准)
“费用方面,银行是通过获取超额收益来实现,也就是高于预期收益率的部分是归银行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大,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银行青睐。但是单从银行赚取的费用方面,上市公司购买和散户购买其实差别不大”,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说。
井喷:购买量增长十倍
统计数据显示,逾150家上市公司今年共有约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而这一数据在去年仅约146.5亿。
数据显示,2013年1-9月,19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9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9.3万亿元人民币,已接近2012年全年的发行水平。
2012年12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下称指引2号),开启了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
该文件第七条称,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
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会议后两个交易日内公告本次募集资金的基本情况,包括募集时间、募集资金金额、募集资金净额及投资计划等;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产品的额度及期限,是否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的行为和保证不影响募集资金项目正常进行的措施;投资产品的收益分配方式、投资范围及安全性等;
此前,曾有多家上市公司违规利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011年6月,深圳惠程公告称,公司间接控股公司吉林高琦违规利用募集资金买入保本理财产品,非法获利超过了100万元,目前,吉林高琦违规购买的理财产品已经被赎回,且资金收归专用监管账户。一家上市公司证券事务代表表示,除了上市公司积极投资外,购买理财产品也受到银行等机构的劝导。
在监管层下文规范后,上市公司开始井喷式地购买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也日渐规范。
以兆驰股份为例,2012年仅4次购买理财产品,而今年截至记者发稿,已经发布了26笔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
其中,有些上市公司虽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次数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几款产品,如双汇发展从2013年6月至11月5个月时间,就进行了多达107笔购买理财产品的交易。但多为人民币按期开放产品,以及“工银理财共赢”等产品。
而有些银行则涉及多个银行的多款产品。以焦点科技为例,该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当中,包括广发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徽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
维稳:预期收益率偏低
记者统计发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都是保本浮动收益或保本固定收益,委托期方面,多为90天以上的中长期理财产品。
从公布预期收益率的交易来看,仅500余次交易的预期收益率在5%以上。在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破“6”的涨势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仍然在4.5%-5.8%之间。
“由于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投资的产品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因此收益率方面基本上不会太高”,业内人士称。
当然也不完全如此。
中国中期在今年3月购买的两款理财产品,分别为中期主动进取-金彩虹1号和中期量化组合-开元1号,预期收益率分别是163.03%和30.31%。其他预期收益率排在前列的基本为信托理财产品,其中洛阳钼业购买的民生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排在前20名,预期收益率为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