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艺术 >

让艺术融入都市生活

2014-10-31 07:42 来源:人民日报
首个世界城市日31日在上海举办,公共艺术越来越成为城市软实力象征
让艺术融入都市生活(寻找美丽空间)
 

 
    本报记者 郝 洪
 
  10月31日,首个世界城市日在上海举办。
 
  前不久,有多场公共艺术的盛会在上海举行:第三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第二届国际公共艺术评选会、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国公共艺术活动“奔牛艺术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正通过优秀案例,向公众阐述其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正用独特的方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城市的生活。而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认真思考公共文化空间的特殊意义。
 
  公共艺术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提问
 
  “看!有只狐狸!”
 
  一只用麦秸制成的狐狸蹲坐在硕大的红色集装箱上,注视着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街道。这是英国艺术家艾里克斯·林斯勒的雕塑作品《城市狐狸》。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还会重逢。”
 
  小鹿与女孩的拥抱告别被深情地定格,演绎着一场人与自然诗意的别离。几乎每个在80后艺术家颜石林的这件铜雕前驻足的观众,都会轻声诵读出作品的名字。
 
  这两件作品,都陈列在静安雕塑公园。
 
  上海静安区,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坐落于此的静安雕塑公园,低矮绿篱围出的公共绿地周边极不规整,像是从水泥森林中硬生生切出来的。低瀑、回廊、木椅和点缀其间的雕塑作品,给这片地区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
 
  “城市雕塑,是让你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我们的城市。”策展人毛文采说。2014年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就以“城市”为主题。“我们想传递对‘城市家园’的理解,重新发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公众对都市的认同意识。”
 
  “公共艺术本身不是单纯美化城市,它的创作不是被动式的,更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问题,认识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黄笃说,“思考与提问,是公共艺术之于城市的文化价值所在。”
 
  在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专家郑佳矢看来,这正是城市发展的进步,“从早期的纪念性雕塑、标志性雕塑,到今天注重文化阐述的公共艺术,这个变化令人欣喜。”
 
  “人们对公共艺术有逐步认识的过程。”静安区规划与土地管理局副局长蔡海骏说。在静安,大约有50%的雕塑作品是在社区里,且多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复制,“你会看到罗马柱、巴洛克式的浮雕等等,一些开发商对艺术热情很高,但认识却很浅。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坚持引进国际知名艺术家雕塑作品,做开放式雕塑展的重要原因。”
 
  引进与交流,最终是为了创造出符合城市自身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给城市历史注入新的意义。“公共艺术家需要感觉城市的脉搏,是对当下城市生活的解说。”英国Ikon画廊总监乔纳森·沃特斯金说。
 
  “还记得淮海路上《打电话的少女》吗?”郑佳矢所说的这座雕塑,曾引发巨大轰动,它摆脱了以往英雄纪念碑式的城市雕塑模式——神情怡然的少女,裙角间飞扬着青春的灵动与活力,被人们称为“天使般的少女”。“重要的是,雕塑不再是高高在上俯视人间,而是与人平等对话。”
 
  公共艺术品质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类似静安雕塑公园这样集中展示城市雕塑的地方,上海还有两处。一处是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另一处则是位于上海佘山附近的月湖雕塑公园。
 
  除了专业的公共艺术展示场所,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上海绿地、街头、地铁。浦东世纪大道尽头的日晷,南京路上的民俗人物,外滩百年发电厂的烟囱,徐汇滨江老工业码头的吊塔,法国雕塑家阿曼的《飞跃的马》……“目前,上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3500多座,约有2000多座是2003年以后做的。”郑佳矢说。
 
  “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城市转型更新。”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风貌处处长王林说,“早在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就提出‘城市美化运动’,并落实于1909年芝加哥规划,以公共艺术为抓手的城市美化运动迅速发展,城市形象大为改善。今天,我们也意识到,公共艺术品质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早在2004年,上海就颁布了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并在各区县成立了城市雕塑委员会。《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2020》九易其稿,对上海的公共空间做了总体布局。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重要城市景观雕塑100座,城雕集中展示区域50片,以及包括居住区、工业企业及街头雕塑小品在内的雕塑5000座,逐步形成若干座体现上海城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
 
  公共艺术并不只会“烧钱”,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我们很寂寞。”在上个月末举办的“2014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上,关注公共艺术的民间投资者曹光灿说。近十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通过城市规划,推动公共艺术建设发展。但如何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不少国家都有‘百分比艺术建筑’制度,也就是立法规定,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立艺术基金,支持公共艺术品建设。”郑佳矢说,“我们有规划,但没有有效的制度。”
 
  其实,公共艺术并不只会“烧钱”,它同样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多年来,毛文采的画廊引进了不少海外公共艺术品,但这些艺术品要落户上海,需缴纳不菲的关税。“为什么不能把艺术家请进来,讲述与这片土地相关的故事?”毛文采在奉贤区创建了公共艺术孵化基地,从孵化基地走出的公共艺术品,不仅成为上海的风景线,还出口到香港以及海外地区。
 
  城市发展从公共艺术中所获得的,也并非仅仅是精神收益。“公共艺术是城市现代化的一部分,与城市生活相融,可以塑造特色化的商业空间,改善城市环境。”韩国光州双年展策展人尹晋燮说。
 
  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公共艺术实践也是如此,比如,杨树浦发电厂的改造项目。杨树浦发电厂建于1911年,曾是远东最大的发电厂,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美誉。2011年,该厂停止发电。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改造为展览馆和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据了解,上海计划于明年起定期举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王林说:“我们期望能推动公共艺术和城市空间建设融为一体。”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3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