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玉雕工艺美术大师—林国平
2014-06-19 10:37 来源:综合信息
林国平1974年出生于福州市。1992年师从郑成水、陈钟,1998年先后师从亚洲工艺美术大师江在勋、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爱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子贤精心指导。现为国际玉雕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福州市中级工艺美术师(二级名艺人),福建省优秀青年寿山石雕刻艺术家称号。
2003年《十一面观音》、《悟》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伟统艺术金奖、铜奖。”同年《亿》、《达摩》分别获得福州第三届风华杯青年艺术家寿山石雕刻作品大奖赛“银奖”“铜奖”。
2005年《观自在》、《弥勒》分别荣获第三届中国*福建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银奖”、“银奖”。
2006年《慈航普渡》、《观音三士》分别获得第六届风华杯青年艺术寿山石雕刻作品大奖赛“铜奖”、“铜奖”。
2007年《素月禅心》获得福州第七届风华杯青年艺术家寿山石雕刻作品大奖赛“铜奖”。
2008年《送子观音》荣获福州市第十九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奖“二等奖”。同年《举头望明月》获第四届中国*福建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银奖”。
2009年《观音》荣获福州市第二十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如意赛“三等奖”。同年《五子献夀》获中国寿山石艺术精英新创作品大奖赛“金奖”。《入佛》获第五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优秀奖”。
2011年《司马光砸缸》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铜奖”。同年《牛转乾坤》、《十二生肖守护神》、《心愿》、荣获第五届*中国福建寿山石艺术家作品展“银奖”、“铜奖”、“铜奖”。《拈花》荣获福州市第二十一届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奖“优秀奖”。
2012年“十二生肖守护神”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银奖。
2012年“怀素”荣获中国台山玉融和杯雕刻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金奖。
2013年“不朽的神灵”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银奖。
2013年“西方三圣”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铜奖。
2013年“降龙罗汉”荣获中国台山玉融和杯雕刻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铜奖。
2013年“寿星”荣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得:铜奖。
试论寿山石雕刻的创新
在当代,“创新”是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行各业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演讲时提到:“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可见,创新是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必需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同时也逐渐注重文化品味的提高,收藏寿山石就成了其用以提高自身文化品味的方式之一。这就使得寿山石市场需求增加,为了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需求,石雕者们在不断地进行着寿山石雕刻的创作。这本应展现的是寿山石雕界的发展欣欣向荣之景,可我看到的却是充斥着单一、低俗、匠气与商业化气息浓重的交易市场景象。
在我看来,寿山石雕是种艺术,它的作用是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内容来向观者传达某一种意识、情感,它可以是抒发自我的,亦可是呼吁大众的。而现在市场上堆积的寿山石雕作品多是为迎合大众,主要为谋求利益而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行货”,在现下寿山原石资源枯竭的年代,再这般盲目地滥竽充数下去,寿山石雕界的前景岌岌可危。
目前,市场流通的寿山石品种只有十几二十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类已经消失或面临绝种。这种情况下,寿山石雕者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将寿山石雕继续发扬光大。虽然雕刻界不乏许多优秀的石雕者,但他们一般是从雕刻技艺与题材这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于我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雕刻技艺与题材这两个方面其实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外在表现,而艺术的灵魂实质上是指作品通过技艺与题材内容向观者传达的内在思想,也就是文化底蕴。
文化是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艺术作品就是个摆设,没有生命,没有灵气。即使外表工艺再精妙绝伦也是华而不实的。
我认为,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决定作品的题材与技艺的关键,而作品的题材与技艺取决于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没有想清楚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内容时,题材与技艺的决定是盲目的,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就像一个指向标,引导着作品的创作方向。现在市场上泛滥的古兽类印章,样型款式雷同,像是同个厂家批发而来,就是由于雕刻者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要雕个古兽印章,便凭着古兽模样雕琢而来,即使技法、题材不同,呈现出的东西还是相差无几。
题材的决定是为了将作者要传达的抽象意识以某种具象的形式显现出来,而技艺这是为了丰富作品的客观性,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起到渲染的作用。因此,单单进行雕刻技艺与题材这两个方面的创新,对于寿山石雕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且力量微薄的。只有向雕刻作品注入文化内涵,其创新的空间才会扩大且石料的价值才会被保留并提升。
那么怎样才能赋予石雕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呢?我认为,作为石雕作者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其自身首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知识渊博,这样其思想才会广阔,认知较为全面,想法不会落于俗套;其次是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个没有历经沧海桑田的人又怎会参透世间万物,怎会知晓人间冷暖,心中不曾存在过的人、事、物,塑造出来那也不过是在“翻模”,单薄到没有任何的感染力,毫无生气;最后就是对生活观察入微。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此话一点不假,这也算是对前面两点的总结。再小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当你关注到了它,深刻地了解了它,它便成了灵感,赋予你创新的力量。
曾教授我雕刻技艺,培养我艺术品格,引导我走上寿山石雕界的叶子贤、刘爱珠、江在勋等恩师,他们就很好地体现了我的观点。他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饱满的,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有的是其对生命的感悟,有的是其对美的诠释,有的是其对生活的态度······如叶老师的作品《陶渊明爱菊》,手握菊花,悠然自得已是满心欢喜。叶老师通过陶渊明清逸隐士的形象配以象征天道、正直、高洁品格等多个寓意的“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展示了一种超脱,自然之意味,我想这也是叶老师对其自己人生态度的写照;《湘云眠芍》的故事许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晓的,刘爱珠老师以其对美的理解,将书中故事呈现出来,惟妙惟肖,让人留恋;而江老师的一件选用艾叶绿石种雕刻而成的名为《嘉梦》的作品则是通过曼妙女子的姿态、神情,配以象征性的春之萌芽,那是隐忍,是坚韧,是希望,亦或是···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品质和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是,越是有灵魂的事物,能够读懂它的人往往越少。不过这也体现了艺术品有别于其它庸俗之物的独特之处。
寿山石是立足于中华文化沃土渊源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早已有了她的印迹。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助于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融入寿山石这个独特的存在中,必将使其绽放出夺目的光彩,照亮世界艺术舞台。在而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多元化世界中,寿山石的发展也势必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世界地位。
我希望,在如今这个商业化气息日益浓重的社会,作为艺术传播者的我们能够不为世俗所迷惑,全身心投入发扬光大寿山石文化伟大事业中,清正自我,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博览文学艺术作品,融会贯通,为寿山石雕艺品注入一股新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