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艺术 >

精心策展 名作生辉

2014-05-18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朱晓云)“10幅法国绘画杰作”,这是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的法文标题。一个只有10幅作品的展览,以简约、优雅的姿态成为春末夏初京城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
 
  如果说每个展览都是一篇命题作文,那么“用10幅名画,讲述法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绘画史”,这对中法双方的策展机构——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极富挑战的命题。
 
  事实上,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大背景下,这个得到了两国国家元首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的艺术展,能够汇集来自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博物馆、奥赛美术馆、毕加索博物馆和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等法国五家知名博物馆的作品并非偶然。然而,展览并没有如此前媒体预测的,带来欧仁·德拉克鲁瓦的巨幅画作《自由引导人民》,相反却多了一些中国公众陌生的名字:让·克鲁埃、乔治·德·拉·图尔、弗拉戈纳尔、里戈、苏拉热……让这篇“作文”的构思更显巧妙。
 
  这个从创意之初就充满矛盾与挑战的“迷你”大展所取得的成功,得益于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50年来在西方艺术研究与展览策划方面的经验积累。这家代表当今法国最高策展水平的文化机构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首度合作,为京城展览界吹进了一股新风。
 
  今天,在欧洲,艺术展的内容设计更像是一篇有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学术论文,因为挑剔的西方观众已不再满足于通过琳琅满目的“宝贝”实现感官享受的所谓精品展,仿佛四平八稳、了无新意的“记叙文”。他们要求通过每个展览,从新的角度认识或发现某个艺术家、某个艺术流派或某个艺术时期。在“名馆·名家·名作”展中,不难发现,除时间主线外,还有3条并行的线索,使不同时期的作品互为参照,首尾呼应。
 
  首先,10幅作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普世情感”。《木匠圣约瑟》中,年幼的耶稣用烛光守护着正在打制十字架的养父约瑟,而茫然不知这支十字架便是自己作为人类的生命终结之所。约瑟望向儿子的一刻,眼神中的慈祥哀悯一如人间任何父亲;《门闩》中的卧室,男人粗暴狂野,女人半推半就,画面左下角的苹果与右上角的门闩赋予整幅画以不朽的张力,俗世情欲支配下的男女之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信》成画于毕加索的好友、法国作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过世多年之后,画中的两人并肩而坐,毕加索一只手搭在好友肩头,仿佛要随时给予这个个子比自己更高、却有些脆弱的朋友以保护和依靠。
 
  其次,充分展示了西方绘画中最重要元素——光的运用。每个时代,艺术家对光影的理解、表达和运用各有不同。17世纪用光大师德·拉·图尔在《木匠圣约瑟》中用划破黑暗的一点烛光暗示耶稣的神性;雷诺阿借助点点树影找寻多彩、浮动,亦真亦幻,似乎还混合着音乐与喧嚣的“阳光”;而20世纪最炙手可热的抽象艺术家苏拉热,则在画布上雕刻的黑色,寻找其中的光明。
 
  再次,凸显了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与权力的如影随形。可以说,没有王室、贵族、教会的支持,所谓“西方艺术”无从谈起。意大利的梅第奇家族如是,法国的历代国王亦如是。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他们其中一位将文艺复兴带到法国,为达·芬奇养老送终;另一位倾尽一切美好以荣耀凡尔赛宫,使之成为欧洲政治与艺术的中心。法国国王对艺术的钟爱体现在受其庇护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们风格不同,却同样宣示法兰西尊严的画像上。
 
  “让作品说话”,这是时下很多博物馆在策划展览时视为圭臬的准则,并因此刻意简化展厅的装饰,以突出展品。此次展览中,策展团队充分考虑到受众需求,使用多种手段,尽量拉近中国观众因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而对西方美术作品的距离感。
 
  在空间上,以五家博物馆为基础,划分了五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利用半透明的丝网印刷和大幅喷绘重现了博物馆的建筑外立面和最具特色的内部环境。当观众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日常所处的氛围时,所有作品仿佛早已守候,而非远道而来;从时间上,展览以年代为序,不同时期的作品,其墙面颜色和灯光效果也有所差别:略显幽暗的灯光打在“卢浮宫博物馆”绛红色的墙面上,让人不难联想到那个以蜡烛作为主要光源的时代;而位于展厅正中的“奥赛美术馆”宽敞明亮,蒙马特高地令人愉悦的春日阳光也只有走出画室的“印象派”们才能捕捉;“蓬皮杜艺术中心”白色墙面显得格外朴素,却很好地契合了当代艺术任性、本我的特质,红色、灰色、绿色、白色……观众们仿佛从一条深邃的时间甬道慢慢走出,走向光明,走向现实,走回自己的世界。
 
  与作品讲同一种语言,是对观众的基本要求,也是读懂作品的钥匙。此次展览中,统一语言的任务由“视频”完成。五段制作精良的短片对作品的题材内容、绘画技巧以及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影响进行了准确详尽的介绍,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作品的外延信息,成为了展览的点睛之笔。
 
  当有观众做出“这个展览比艺术史教材更清晰易懂”的评价时,他们未必留意到雷诺阿的两幅作品并列摆放,而毕加索的两幅作品却“面面相觑”;也未必留意到展厅每个单元介绍博物馆的视频没有声音,而介绍展品的视频却有声音;更不一定记得在展厅的哪个位置曾扫描二维码下载了展品的导览信息,然而正是所有这些,成就了每位观众参观的完美体验。
 
  (图片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