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艺术 >

文物与艺术品鉴定必须有“国家队”

2013-08-19 15: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何苦深宫锁蛟龙(且说收藏)

说到当前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鉴定问题,大家似乎有些茫然,因为现行的制度难以突破,已有的思路难以贯通。

所谓制度问题,就在于:社会与市场非常缺乏鉴定人员,国有机构的相关人员则不能自由地参与。这些年,受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国有博物馆、文化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济济。但是,如何使其服务社会、进入市场,还是个问题。每次讨论到此,大家便觉得不好办。社会何其复杂,市场何其俗气,国有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一旦放开了,进入社会便如泥牛入海,参与市场便人心不稳了。于是,宫门严禁,纪律严明,翻墙打洞之事常常发生。

有专家受国家委托,参与拍卖公司部分拍品的鉴定评估,结果,国家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放弃了收藏,其鉴定评估成果被拍卖公司运用,为社会人员与其他机构享用了。

有专家受部门委托,参与拍卖公司拍品的行政监管,结果,其鉴定评估成果一方面体现了国家与学术的权力,另一方面则化为社会人员与其他机构的利益了。

有专家受单位委托,参与拍卖会某些拍品的鉴定评估。在其工作之时,有人就其他类似拍品向专家请教,这请教就有可能是参与市场了。

有专家在八小时以外,受子弟之请,拜朋友之邀,为社会人员与机构出谋划策,所得报酬乃一介书生为友情故,即使单位知道,亦无可奈何。

有专家不顾国家的相关规定,也不顾单位的三令五申,或明或暗地为人把关掌眼,也若明若暗地有所收益,说穿了,一不犯法,二不害人,只是奉夫人之命,为子女所挟,为稻粱谋,自然无所畏惧。

更多的专家,有些胆小,有些面薄,有些没路子,有些没办法,只好苦坐宫中,久而久之,便是“白头宫女在”了。

可是,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虽然发展很快,却总是处在“嗷嗷待哺”状态,作为国家机构、事业单位,作为人民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收藏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怎么能有力不使、见死不救呢?

这些年,国家有关机构与单位也为此做了一些事,尽了些努力,在文物知识的普及、艺术鉴赏的提高等方面做了些展览、出版工作。可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了,展览的水平却参差不齐,特别是展览说明的文字不详备、不通俗,更何况展览的物品或者高高在墙上,或者紧锁在展柜里,而可以展开观看、可以上手鉴定的文物与艺术品却是真假莫辨,此时,专家却被深锁宫中。

谁不让这被凝固的庞大力量释放能量呢?谁不想自己的人员幸福富足呢?我相信,谁都想,而事实是谁都不敢!

所以不敢,是现行的制度所囿,但是不是有一个思路的问题呢?

这个思路就是要把一个行业的事情放大到一个民族的文明史的跨度来认识,今日事当今日毕,所谓毕,是完成,也是发展。个别大专家这些年为一些文物所作题跋所以被市场评定为“不如没有”,既有受人之托、受利所驱而放弃原则的因素,也有在原单位威风凛凛、学术上却止步不前的因素。市场之大之诡异远过我们的想象,放虎归山才知道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

这个思路就是要把一个部门的事情放大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还有文物保护的战略高度、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国家的文物是文物,社会与市场中的文物也是文物,也在保护之列,这个道理应该是一想就通的。

这个思路就是要把一个单位的事情放大到全社会的广大范围来认识,单位是单位,但单位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七情六欲、人的七大姑八大姨是单位管不全、但又是不能忽视的。

同时,把鉴定人员的收入放在明处之后,既便于单位管理,也便于国家税收。

更重要的是,这个思路一旦开通,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的赝品横行之忧就可能让人看到分解的希望。这就是,市场中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鉴定必须有“国家队”,并由此体现学术的力量,由此体现国家的力量,由此体现正义的力量。

我们不是没有力量,只是蛟龙被深锁宫中,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