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健康 >

艾滋病有望摘掉“绝症”帽子

2014-11-25 08:28 来源:人民日报
艾滋病有望摘掉“绝症”帽子(科技大观)
 
    韩晓明
 
  近一段时间以来,埃博拉取代了艾滋病,成为全球关注的传染病。就在人类与埃博拉病毒博弈之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近日发布2014年报告显示,艾滋病感染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截至2013年底,全球新发感染210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150万人。与2009年相比,新发感染病例减少15%,相关病死率降低25%。
 
  普遍认为,艾滋病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之间传播。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攻击对象,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由于艾滋病病毒能够藏匿在免疫细胞内并迅速变异,任何一种疫苗都看不到明显效果,停止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又能卷土重来,因此,艾滋病曾被视为不治之症。
 
  一个激动人心的突破出现在1996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何大一发明了鸡尾酒疗法,又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该疗法通过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了免疫功能,使艾滋病成了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可控慢性病,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鸡尾酒疗法自应用于临床之后,已使许多患者受益。
 
  从病理上看,艾滋病之所以难以治愈,是由于艾滋病病毒可以藏身于感染细胞中,使药物无法触及它们,因此,药物只能对病毒形成压制,却无法完全将其清除。只有让潜伏的艾滋病病毒暴露,清除其病毒储存库,艾滋病才有可能被彻底治愈。
 
  沿着这一思路,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利用广泛中和抗体(一种可以组织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对抗艾滋病病毒,并联合一些化合物攻击储存库。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对小鼠的测试中,57%以这种方式治疗的小鼠在终止治疗后,血液中均没有再次检测到艾滋病病毒。
 
  今年7月,美国坦普尔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被誉为“基因组编辑的魔术刀”的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成功地把艾滋病病毒从培养的人类细胞中彻底清除,朝着永久治愈艾滋病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技术简便、价廉、高效,近一年来尤其热门。不过由于艾滋病病毒易于变异,该疗法目前还难以适应每个患者独特的病毒序列,临床应用尚面临一定的挑战。
 
  总体来说,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艾滋病的各种治疗方法近期都取得了突破,艾滋病“绝症”的帽子已经被摘下,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报告,人类有望于2015年后终结艾滋病的流行,并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这一前景令人振奋,但是,人类在抗艾斗争中仍不能掉以轻心,正如国际艾滋病协会会长弗朗索瓦斯·巴尔—西诺西所说,“我们离最终的目标尚远,仍需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