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健康 >

莫把办医当“生意”(不吐不快)

2014-08-08 08:29 来源:人民日报
  ●投资医疗行业,必须耐得住寂寞,有“等得起、亏得起”的心态。如果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就会误入歧途
 
 
 
  最近,新东方教育集团一名女员工在云南某民营医院不幸去世,总裁俞敏洪在微博上痛斥该医院,并请大家“千万别去这样的医院”。
 
  一个病人死在医院,原因非常复杂。有的死亡与疾病的凶险程度有关,并非都是医院的过错。但是,此事引发了公众对民营医院的吐槽,却值得深思。近年来,我国部分民营医院深陷信任危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福建“莆田系”,其数量约占民营医院总量的八成。最早的莆田办医者并非医生,而是农民,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他们凭借生意人的精明,靠治性病游走江湖,赚得盆满钵满。当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一个个小诊所摇身变成大医院。虽然医院门脸越来越豪华,但办医者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即一心想着“赚快钱”。因为“莆田系”选择医疗行业纯属机缘巧合,他们只是把办医院当成了一门“生意”,并非出于治病救人的理想。这样的“基因缺陷”,是其野蛮生长的根源。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医疗是一个特殊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做生意是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做医疗是追求生命价值最大化。创办医院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而不应是为了牟利。如果把办医当成赚钱工具,就违背了医学的核心价值,无异于图财害命。
 
  有人说,私人办医院,自负盈亏,追求利润天经地义,不赚钱谁干?的确,投资需要有回报,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交易,惟有生命除外。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不是商业交易的场所。无论是非营利性医院,还是营利性医院,都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坚持患者利益至上,而不能把追求利润放在首位,否则就是自掘坟墓。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呈井喷式释放。眼下,大量社会资本正在跑马圈地,进入医疗行业。但是,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只是抱着“淘金者”的心态,希望“捞一票”就走,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事实上,医疗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投资大、周期长、成熟晚,绝不可能“赚快钱”。办一家医院收回投资,一般需要5到10年。而要培育一个医疗品牌,则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所以,选择投资医疗行业,必须耐得住寂寞,有“等得起、亏得起”的心态。如果仅仅把办医当成做“生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就会误入歧途,不如及早退出医疗行业,以免骑虎难下。
 
  让社会资本办医健康发展,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总量,是医改的大趋势。当前,政府部门应做好“加减法”。一是做“减法”,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医保定点、税收减免等方面进一步“松绑”,简政放权,为民营医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二是做“加法”,加强对民营医院的日常监管,从重惩罚医疗欺诈行为,最大限度公开医疗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保障公众知情权,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医疗是一个良心行业。只有功利心,没有慈悲心,是办不好医院的。愿更多民营医院端正办医理念,告别野蛮生长,且行且珍惜。白剑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