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健康 >

有了抑郁症,别怕看医生

2014-05-23 08:23 来源:人民日报
    经过规范系统的治疗,1/3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有了抑郁症,别怕看医生(聚焦·走近抑郁症群体(下))本报记者 李晓宏
 

 
  压力与抑郁互为因果
 
  ■文化程度高的人考虑事情更缜密,对环境变化更敏感,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
 
  “以前害怕见到你,现在希望你坐在我身边。”如今饭局上相遇,温州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叶敏捷常被一些企业高管或政府官员拉住,咨询“心事”。
 
  一位在周围人眼里性格温和、发展顺利的领导,最近整宿睡不着觉,感觉头脑迟钝,技不如人,工作难以胜任。近日遭上级领导劈头盖脸地呵斥一番,更觉得活着很累,对不起家人,不如死了算了。叶敏捷约他到医院检查,发现他已是中度抑郁症患者。
 
  “压力,是抑郁症的重要因素。”叶敏捷说,抑郁症的具体原因尚未明确。科学研究认为,它与大脑里3种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有关。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会造成其中一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从而诱发抑郁症。
 
  “如今,许多人活得很拧巴,在上级、部下、家人面前,几副面孔,压力山大。”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表示,压力与抑郁有时互为因果,比如患者已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低落,工作倦怠,完不成角色任务。这种情况下,再给予指责、免职等刺激,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作曲家心梗发作,术后卧床修养期间,往昔岁月像电影一样在脑中回放。想起以前在家教钢琴时,收费从未缴过税,现在担心被查、声誉受损。因此惊恐自责,闷闷不乐,寝食难安,加上疾病困扰,最后悲观厌世,吞服了100多片安眠药,幸亏家人发现及时,送医院抢救过来。
 
  赵旭东指出,文化程度高的人考虑事情更缜密,对环境变化更敏感,患抑郁症的风险更大。
 
  “压力面前,人们的耐受力不同。”北大六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孙新宇介绍,负面的生活环境,如不受尊重、得不到支持等是抑郁症的促发外因。如今,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和自杀率明显升高。除了退休后,经济收入下降影响家庭地位及与外界交流减少导致精神失落外,还与躯体疾病相关。糖尿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硬化症、心梗、肿瘤、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独身、离婚、酗酒等高危因素越多者,患抑郁症的几率就越高。
 
  抑郁症不属于遗传疾病,但有遗传倾向。孙新宇表示,三代血亲中有家族史者,是高危人群。此外,没有压力等诱因时,抑郁也会来临,如季节性抑郁症,冬春之际发病。这与冬季和初春缺少阳光照射,导致松果体素和5—羚色胺的分泌失调,引发抑郁情绪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精英人群中,双相心境障碍患者多。他们意志坚强,干劲冲天,雷厉风行,脑子灵,点子多,让别人忙个不停,脾气粗暴,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轻躁狂状态,周围人看不出来,他们也感觉愉悦、幸福,但在抑郁状态时,自杀率比单相抑郁症患者高。
 
  孙新宇建议,当工作繁忙、心情烦躁、想发脾气、情感脆弱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与朋友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与家人一起到户外散心,或者干脆给自己放个长假。其次,在遇到打击、不如意时,及早寻求帮助,不要自己扛。内心烦闷时要善于倾诉,可以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排解内心苦闷。
 
  足量和足疗程用药
 
  ■抗抑郁症药不会把人“吃傻”,反而会恢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让人振作起来
 
  “眼下,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时,精神问题往往已经相当严重。”孙新宇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患者有病耻感,担心得了抑郁症,别人会认为自己心眼儿窄,不愿承认心理有病,妨碍早期治疗;二是患者常以躯体疾病为挡箭牌,去综合型医院求医,医生对该病缺乏识别;三是治疗不系统,患者吃过几次药就停了。这些因素导致抑郁症由轻至重,15%的患者发生自杀悲剧。
 
  孙新宇建议患者换个角度直面抑郁症:“我的情绪‘感冒’了,要打个大喷嚏,很难受,但吃点药可以缓解它。”轻度抑郁症单独使用心理咨询即可。中重度患者一定去看专科医生,使用药物治疗,辅以心理咨询。
 
  “现在,一沾到‘脑子’的用药,人们就害怕顾虑。经常有患者把抗抑郁药悄悄扔掉。”孙新宇表示,抗抑郁症药物不会把人“吃傻”,反而会恢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让人振作起来,变得更有活力。
 
  使用药物治疗,足剂量、足疗程十分重要。抑郁症复发风险高,不坚持服药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发作3次以上,需要终身服药。药物治疗分控制、巩固和维持三个阶段。控制期,病症1—2周甚至一两天就减轻许多,一个月基本消失。巩固和维持期通常需要2年,前者药品减量不多,后者减量一半。长期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搭建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对于有自杀念头的人,孙新宇强调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改良电抽搐治疗,有效率高达80%。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季节性抑郁症宜采取光照疗法。”赵旭东介绍,挪威、冰岛等北欧居民冬天经常组织各种聚会,不停活动。他们在室内布置大剂量阳光,戴着墨镜接受光照,防御抑郁症侵袭。
 
  辅助治疗还有体育锻炼,它可产生“快乐素”,提升神经递质5—羚色胺的水平,化解抑郁情绪。
 
  “经过规范系统治疗,1/3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不再复发。”孙新宇介绍,根据2003年我国流行病调查数据,北京地区1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终生患病率为6.87%。
 
  预防从孕育期抓起
 
  ■父母应当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沟通、尊重和鼓励
 
  “抑郁症的根子在童年,预防应从孕育期抓起。”赵旭东表示,童年的养育环境和经历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大脑皮层长成前,情绪中枢高速工作。父母酗酒、争斗、冲突、家暴、分居、离婚、没与孩子3岁前一起生活等负面的生活环境,给孩子心理埋下隐患,早年那些记不清的创伤经历,恰恰是他们成年后不安全感、人际关系障碍、低自尊等抑郁情绪的根源。
 
  “在我刚记事儿的时候,总看见父母吵架。每当爸爸摔东西时,我就吓得跑回自己房间,把门插上。恐惧是童年最强烈的感受。”追忆往事,小梅低着头,不肯抬眼与人对视,“学校生活也是一段孤独的经历。我不会与人相处,不知道怎么就会得罪人,只好独来独往。”
 
  高二那年,小梅成绩受挫,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抑郁症发作,割伤手腕。父母害怕了,把她送到温州康宁医院。治疗好后,她继续上学,考上外地一所大学。大二时,谈了一名男朋友。不久,她变得兴奋多语,整夜不睡觉,夸夸其谈,吹嘘自己比别人强,有钱有能力。学校感觉不对劲儿,通知家长接回她医治。
 
  “小梅患的是抑郁躁狂症(双相心境障碍),这次以躁狂为主。现在服药一周,症状可以控制,能够沟通交流了。”接诊大夫、该院普通精神科主任陈远岭说。
 
  “孩子是家长的镜像。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家庭伤害。”赵旭东说,心理学上的“生命之树”理念告诉我们,亲子关系是“根”,只有它粗壮发达,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生命之树常青。但现实中,许多家长不懂得爱,把责任和教育当成爱,只关心孩子学习,忽视孩子社交情感的需求,也不重视其他兴趣的培养。养育方式是溺爱加控制,崇尚竞争性快乐。自己和自己比没什么了不起,一定要比别人强才行。幼儿园、小学、中学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考北大、清华,之后还要进哈佛、剑桥。参加工作后,目标就变成了科长、处长、局长,或是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翻开中国人的简历,可以看到人生的轨迹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职务台阶组成。这种很少看重自己的感受、过度重视别人看自己的感受的文化心理,易导致许多人自我评价低,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社会精英是大众的模仿对象。社会中的每个人应当认清和承担自己的责任。”赵旭东认为,父母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培育孩子,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沟通、尊重和鼓励。
 
  延伸阅读
 
  抑郁症自疗法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针对抑郁症患者提出几条自疗措施:
 
  ◆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等。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分析哪些是消极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卫 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