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杨文彦)随着严冬时节寒冷加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剑教授提醒:“入冬后室内外温差很大,户外活动会引起血管骤然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可致使脑动脉瘤发生破裂。脑动脉瘤就像大脑里的定时炸弹,平日里相安无事,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在所有脑卒中中,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最高。脑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60%-70%,第三次破裂几无生还可能。”
脑动脉瘤虽然知晓率低 但致死致畸率高
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公共知晓率相比,脑动脉瘤的知晓率甚低。2009年10月,著名笑星赵本山因脑动脉瘤破裂险些送命,这种疾病在我国才逐渐被关注。虽然脑动脉瘤的知晓率不高,但它确是埋藏在我们体内的不可忽视的杀手之一。姜卫剑介绍,“脑动脉瘤破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最常见的年龄在30岁以上,是引起脑卒中的第3位常见原因,仅次于脑梗死及高血压脑出血。最为重要的是,在所有脑卒中中,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最高。脑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60%-70%,第三次破裂几无生还可能。”
据悉,脑动脉瘤虽然名字中带着“瘤”字,但它并非肿瘤,是脑动脉管壁的局部异常膨出。脑动脉瘤好比管壁上吹起的小气球,随着体积增大,气球破裂危险增大。
如何早发现?
针对如何早期发现脑动脉瘤,姜卫剑指出,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通常为骤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被患者描述为“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头痛,常常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意识改变”。
姜卫剑指出,“最好的降低动脉瘤危害的方法是在破裂前尽早发现并拆除这颗定时炸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多囊肾或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患者是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我们通常所做的全身体检无法发现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因此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专门的动脉瘤影像学检查有重要意义”。
“未破裂脑动脉瘤可以没有症状,但一些提醒动脉瘤即将破裂的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些警示症状包括轻微的头痛、脖子发硬,上眼睑下垂等,与脑动脉瘤增大或少量出血有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出脑动脉瘤的手段有三维CT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成像造影(MRA)和脑血管造影。前两种是无创检查;后一种是有创检查,是确诊脑动脉瘤的金标准方法” ,姜卫剑如上介绍。
如何治疗?
姜卫剑介绍,“通常,动脉瘤破裂后48-72小时会发生严重的脑血管痉挛,降低了脑动脉瘤检出率。由于脑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危害倍增,因此最好在首次破裂48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姜卫剑指出,“动脉瘤治疗有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方式。简单来说,外科夹闭是应用神经外科的方法,在开颅找到动脉瘤后应用金属夹从外部夹闭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方法就是在血管造影的图像指导下应用微创方法,在专用的细小塑料管进入动脉瘤体后应用纤细的金属圈从内部封堵动脉瘤。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都有可能导致医源性的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导致栓子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前精确评估和术中精细的个体化手术极为重要“,姜卫剑指出,”我们在提高脑动脉瘤手术安全性方面已有两大创新技术。一是在国内率先创建了高分辨核磁脑动脉瘤成像技术:这种技术弥补了其他成像技术的不足,能够精确判断动脉瘤内是否有血栓、瘤壁的炎症部位,从而精确指导个体化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在国内率先构建了以机器人平板血管造影机和高端手术显微镜为主要基础的介入和外科治疗复合手术室,为复杂脑动脉瘤患者提供了崭新的手术平台,有效提高了手术疗效。”
最后,姜卫剑提醒,脑动脉瘤出血,大部分因高血压所引起,高危人群尤其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压,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同时还要注意切勿头部剧烈摆动、过度饮酒。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尽快就医,将脑出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专家简介】
姜卫剑,主任医师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的神经介入专家,卫生部神经介入专家组组长,美国克利夫兰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兼职教授,原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首席科学家、临床部主任。现任第二炮兵总医院副院长,新纪元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又名: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神经介入带头人,中华放射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放射分会常委。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特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