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评论 >

人民日报一线视角:“机器换人”切忌一窝蜂

2014-06-18 07:14 来源:人民日报
    (王慧敏)如果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却急吼吼地引进价格昂贵的先进设备,能合算吗?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业可就,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在西部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副专员日前来电:“我们正在推行‘机器换人’。你们浙江是纺织之乡,能否帮着了解一下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该买哪个国家的?”
 
  这个地区,工业基础一向薄弱。“你们的纺织业才刚刚起步。需要那么高档的机器吗?”我问。
 
  “哎,不能总是慢人半拍嘛。在新一轮博弈中,我们力争高起点起步,争取后发先至。”
 
  “‘机器换人’,你们具备那个财力吗?”
 
  副专员回答得很干脆:“地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银行、财政、税收都会全力给予扶持。”
 
  他的踌躇满志,让我十分忧虑。“机器换人”,出发点是为了什么?这几年,东部沿海一些加工业较发达而人力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区,用工荒愈演愈烈。于是,这些地方因势利导推动了“机器换人”。此举对解决用工荒、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转型升级,无疑大有裨益。
 
  不过,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地区,一窝蜂地搞“机器换人”,合适吗?窃以为:很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企业发展,首先要虑及成本。就生产成本而论,如果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却急吼吼地引进价格昂贵的先进设备,能合算吗?此外,就社会管理成本而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业可就,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前不久,为核实一封群众来信,我来到了某山区县。这个县的一家企业因为引进了一套高科技设备,50多名职工被裁减。一次性将职工人数减少近1/3。令企业管理层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了:被裁职工情绪激愤,采取了不合作态度,将车间的钥匙、工具箱、保管的物品藏起来,不肯交出,甚至将企业的电源总闸拉掉……职工说得也很在理:“我们在公司好多年了,平时工作很用心,凭什么说裁就裁?将来的生计怎么办?”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扩大就业,须臾不能放松。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地方适时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有的种田大户,一家耕种了全村土地,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释放了出来。东部沿海一些工业发达地区,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用工越来越少。如此两相夹击,中西部一些地方的就业矛盾就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议:转向流通服务业。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几年前许多人对网络购物还有些陌生的话,如今,小区里的老大妈都知道网上购物。沃尔玛中国半年销售额还不敌淘宝天猫去年“双十一”一天的战绩。在家点点鼠标,想要的商品就可以送上门来。传统三产的就业吸纳能力受到限制就是必然的。我的单位紧挨着女装一条街,这两年,眼看着一家家门店相继关张……
 
  这些年,不时听人喊“减员增效”。试想一下,如果社会财富没有大的增加、经济总量没有大的提高,减人后,就算企业的效益上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社会贫富悬殊越拉越大、社会治安越来越差,到头来,我们的行政成本不是越来越高吗?
 
  因此,我们提倡条件具备的地区,适时推动“机器换人”。同时,还要劝告那些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多考虑考虑就业岗位、考虑考虑民生,才是当务之急。
 
  (作者为本报浙江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