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文)人们常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劝诫那些自以为是、以偏概全的人。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有人就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忘了还有“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消防员”的美德;有干部腐败、医生无良、教师渎职,就因“害群之马”全盘否定基层干部、医生、教师整个群体……现实中,“盲人摸象”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人会说,我们看到的可都是真实的情况!没错,“盲人”其实也是通过调查而不是凭空臆想来了解,“摸”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实证理念,象耳“如箕”、象鼻“如杵”、象尾“如绳”,都不失为真知。问题就在于,对视角的局限性缺乏自知之明,固执地把局部当全局,把微观当宏观,真知就会滑向偏见。
心理学、传播学上有个概念叫“刻板印象”,指的是某些概括性、普遍性的结论,由于并非以普遍事实为基础,只是局限于个案或有限材料,造成对某类事物持稳定不变的看法。认识“盲人摸象”的局限性,正是要避免在越来越复杂的中国制造刻板印象。
对今日中国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盲人摸象”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稍微放缓,悲观唱衰就伴着“崩溃论”起调;转型期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尖锐,有人以此为依据质疑改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徒有局部的、有限的认识,不掌握全部信息,就可能细节真实却全局失实。
细致调查,整体把握,是认知事物的正确态度。对微观真实、局部现象的体察洞明,透着人性的温度。而对宏观真实、发展趋势的把握认知,代表理性的高度。单一视角、单向路径虽可构建脉络清晰的“印象中国”,却难以描摹多元共生的“复杂中国”。中国国情如同山一般的“巨象”,即使是明眼人,也难免会有“盲人摸象”的局限和困惑。故此,既要言之有据,也要说得有谱,对调查研究以外的事情,少一些理所当然、同理可知的言之凿凿。
真知共识只能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当前,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国际和国内严峻的问题和挑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需要我们做好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微观案例,也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贯通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方法,比如开放的思维、比较的视角、科学的统计、辩证的分析等,实现个别到一般、具象到抽象的科学飞跃。
跬步积累和全局思维,对成就复杂形态的正确认知都很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说,“盲人摸象”缺不得“摸”的努力和过程,但更要注重统筹“摸”到的丰富信息,做全面整体的判断。惟有如此,“摸”到的才是完整的象。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2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