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公安机关果断打掉了一个长期以来在网上造谣传谣并谋取非法利益的网络公司,一度似是而非的传言真相大白。许多网友大呼上当之际,也深刻反思,面对谣言,自己有没有识别和阻击的判断力?当初,又是怎样被蒙蔽的?
“秦火火”、“立二拆四”一帮人造谣生事之所以如此猖獗,以此谋取非法利益之所以屡屡得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民的漠然。面对虚幻不定的网络空间和真假不明的网络传言,许多网民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看热闹、凑热闹的心态浏览、转发。这种放任,使得谣言广泛传播,让不法之徒有了“谣翻中国”的狂妄自信。而一些大V们不负责任的转发评论,看似不带任何立场,然而正如其所说,“围观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恰恰成为鼓动谣言横行的力量。
作为谣言中的“主人公”,既是受害者,也是当事人,理应站出来,及时公开真相、回应质疑、揭穿谣言。然而,或者由于调查真相、说明事实、粉碎谣言的成本过高,或者抱着“惹不起躲得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退让心态,或者因为长期以来习惯了对突发事件的“冷处理”,许多谣言中的“主人公”没能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没能及时反击谣言,使得不法之徒更加猖狂。
公安机关打击造谣传谣义不容辞,但是长期以来“治谣”的专门法律不多,甚至存在空白,导致如何区分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适用何种罪名,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使得我们打击造谣传谣的硬办法不多。加之网络舆论甚至学术界的某些人,对阻击谣言长期“讳莫如深”,一谈治理网络,就和所谓侵犯言论自由挂钩,使得正常的执法办案不敢果断“亮剑”。
还有的事件中,地方政府部门迅速“辟谣”,事后证明,他们是在掩盖真相,捂盖、护短、遮羞,这大大消减了本已脆弱的公信力,使得一些时候“辟谣”成了证实谣言。这种对权威部门公信力的伤害,不是局部的,它一旦发生,就会波及整个网络。正因如此,才会有众多的网民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分析“秦火火”式的谣言,绝大多数有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有“请辟谣”的“自信”,有众多网民特别是大V们的转发,却唯独没有相关部门和人士正确有力的澄清、揭露和反击,这样的谣言即便真是遇见“智者”,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被识破。
“没有安全感就难有正义感。”面对谣言,之所以少了点“见义勇为”的反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说真话的安全感,怕被“人肉”,怕惹祸上身。因此,对待打击谣言,全社会应该凝聚共识、营造正气,形成“造谣传谣人人喊打,整治谣言依法进行”的合力。唯有依法果断反击,才能制止谣言,才能给人以安全、正义和公道。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