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魏晋山水追寻自由之风
赵成
不久前,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将2012-2013年度文化活动收官之作留给了中国画坛希望之星刘波,为其在中心举办个人书画展。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职业画家,刘波此次个人书画展也被列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当代绘画大家名家系列。
刘波字荷生,擅画古典人物与荷花,作为一名学者型画家,他亦可娴熟运用古典格律诗的手法来抒发情感,并用多种不同书法题式书写诗词和联句,这一功力在青年艺术家中极为罕见。刘波在展览期间接受本刊专访,呈现出新一代艺术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
刘波是范曾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范曾在去年题贺其展览时曾写道:“刘波能绝宾客、守寂寞,目标在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孤踪独往。其有大成,期在必然。门中诸生其为佼佼者,亦在料中。”1995年,刘波考入了由范曾当年捐助创立的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与导师范曾结下了师生之缘。“我从本科时期就和范先生接触很多,之后又读了他的硕士和博士,接触机会就更多了。我喜欢诗词,而导师尤其重视个人在诗词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我比其他同学下的功夫更大些。”刘波说,“这次到巴黎,基本每天晚上导师都会和我一起做对联,有时一直做到深夜。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由学术到思想,到情感,不仅是在诗词、书法、绘画上,他更教会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然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刘波一直刻意回避和老师在绘画语言上的碰撞。“我从师范曾将近20年,不受他影响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受了很大影响,但我希望这种影响要表现在精神上,而不是在表面形式上。”他说,范先生的人物有非常独特的个性、符号性很强。“当初先生也让我临摹他的作品,我可以临得很像,比如临摹他的鲁迅小说插图。但他独特的语言方式别人很难拿走,而且还很容易被这个巨大的影响给罩住。”作为一名年青艺术家,刘波觉得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被魏晋时期浑然天成的石刻造像所深深吸引的刘波,开始对此进行大规模地、深入地研究,并为此绘制了大量的钢笔和毛笔速写。他认为,虽然石造像可能是模糊的,但依旧可以看到精细和粗放的强烈对比。“我扑捉这些历史留下的遗迹,将其转化成自身的水墨语言。”由此,刘波一步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我要从前人的艺术中得到不同的灵感,最后丰富乃至完成我自己的艺术。”此次借着来巴黎举办画展之际,他还特意到吉美博物馆画了很多佛造像。
选择魏晋时期的艺术风格完全出自刘波的直觉,“我看到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魏碑书法和石刻造像,就会非常激动。开始我还不懂,后来越发感觉到它的深厚和韵味,这种感觉挥之不去。”刘波认为,魏晋承接了先秦两汉,又开启唐宋。与先秦两汉的艺术作品相比,魏晋时期的更为精致,并开始具有个人独立的情绪和风格。先秦两汉缺少精致,个性还没有得到张扬,那个时期的作品都不署名,工匠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到了魏晋则不一样,有了很多有名有姓的作品和人物。但到了唐宋之后,又有些精致得过头了,开始有很多的方法和规矩,对个性的张扬有了束缚和捆绑,“而我则喜欢介乎于先秦两汉和唐宋之间的魏晋风格,即精致又张扬。”
“研究魏晋艺术作品,并不是学习其一招一式,也不是临习其造型语言,而是要学习它的精神。”刘波表示,魏晋时期的石刻造像、壁画、卷轴画都是他艺术语言的源泉。古代绘画当中很多采用的是意象造型,不追求写实。顾恺之画的树和现实距离很大,即便到了唐代很多树画得也是概括性的。“我画的也不是具体哪一棵树,而是在我观察了很多实物,经过概括,在得到它的精神后,最后落笔在画上。在画面上是合理的,这就是画理,同时不违背物理原则。我描绘的自然山水是希望最大限度接近现实,但这种接近的方法不是用炭笔描绘的写实,而是用狂草和楷书的书法线条来表达具有相同精神实质的现实”。
在刘波看来,魏晋时期的士人大部分不愿和现实贴得太近,然而亦不完全疏远和割裂,而“这样的态度最适合从事艺术创作”。“我和现实始终保持一个距离,不会陷进去,也不会太疏远。”刘波说,“我的人生态度也是如此。我不愿很多人关注我,因为担心失去心灵和精神上的自由,也许这种精神状态最接近魏晋时期的士人。”
作为一名年轻艺术家,置身于急速迈向现代化的社会之中,同时要面对全球化艺术潮流的巨浪,刘波却毅然做出了似乎是逆向的选择,即返回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离开现实回到古典与传统,是因为我觉得魏晋时期最能寄托我自己的心灵。那个时代的人最能和我的精神相通。在画面上,我希望能和有着同样精神追求的人一起喝茶、论道、弹琴和读书。在我营造的这样一个氛围里,让很多人的心灵得以安放。”然而,刘波也并没有逃避现实世界,事实上,他正是以这样的情景对现实进行了一种比照与反思,“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现实关怀。”刘波的作品也由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共鸣。
中国文化和历史漫长,渊源深厚,刘波认为,若想接续这个传统或者继续往下发展,首先要深入了解它。而百年来的落后挨打的中国历史现实,让国人总是想方设法忘掉自己,转向西方。“对此我感觉非常沉痛。从我自己体会到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应该因为受到短短100年的冲击就被我们舍弃。我是从自己真实感受出发走上这样一条创作之路的,在这条路上只有极其小众的人群。我觉得肩上有担荷,希望我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够传承和发展一些东西。”他认为,来自中国文化的艺术语言不应被放入西方的评价体系之内,就像不能用拳击来评价武术。“复杂的东西很难全球化。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要用自己的努力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刘波说:“如果没人能从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得到什么,那它的消亡也是必然的。因此,除了自己受用,还要向更多的人、包括外国人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刘波 赵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