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
午饭时间对很多在德国工作和学习的中国人来讲也许会是一种煎熬:德国人喜欢呼朋引伴地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吃饭,聊天八卦讲笑话,可是由于语言文化原因中国同胞们很可能不太容易进入话题,只能干笑着敷衍着熬到最后。
经常会有朋友向我抱怨这一困扰,明明一个很外向开朗的年轻人,就是因为这样的场合里不知道该怎么和德国人聊天,时间长了竟然会被认定这位中国同事不善沟通封闭孤僻,殊不知其实人家其他时间里活跃健谈,幽默自信。然而这样的误判并非鲜见,轻则影响同事关系和团队合作,重则影响领导判断妨碍职务升迁----社交素质即SocialCompetence的不足,应当是困扰世界各地几代华人的老问题,也是无数人屡屡提及的在国外发展遇到的“天花板”问题的根源。
结合自己的留学工作经验,本文希望以德国人为例,就此老大难问题做一尝试性探讨,不求指点迷津,但愿抛砖引玉。
德国人会聊天吗
聊天这件事,对象很重要。中国人在外国生活,融入当地文化几乎是一百多年来各位留学先辈恨不得耳提面命的谆谆教导。但以中国之大,放眼四海,皆是外国,殊不知外国之中,彼外和此外也差别巨大。而就聊天一事而言,德国人应该也算是外国人中的一朵奇葩。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说德国人聊天水平低下,应该不算得委屈。无论是街边啤酒节的搭讪玩笑,还是家里花园的烧烤聚会,大部分德国人热衷的话题一般都是:隔壁邻居家新买的割草机不会拐弯还300多欧,同事汉斯老婆做的栗子酱颜色暗沉却美味,Mr.Wash周日加油特价洗车打折但是容易刮漆----可以说要多八卦有多八卦,要多市井有多市井。
很多关于探讨中西方文化或者留学经验的书籍上都会如此写道:为了更好的和德国人交流,中国学生们应该积极准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比如足球,汽车,啤酒,最后还能用歌德席勒尼采俾斯麦----谈这些会更容易帮你拉近和德国人的距离。
但是如果你真的在德国生活超过10年,就会发现这些描述绝非事实。大多数德国人不仅不认识施拉普纳,甚至不会知道拜仁慕尼黑1999年的黑色三分钟;啤酒除了他们钟爱的本村品牌,甚至不会知道著名的Becks啤酒出产于不莱梅;而即使是德国人强大并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若是你试图和他们侃侃而谈BMW的推背感与奥迪相比是如何的细腻韧悦,他们一定会诧异的看着你说今生从未开过宝马……
这些并非笑话,事实上,只有那些在西门子、大众、博世这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工作的经理主管们,因为纵横四海走南闯北多年而阅历丰富谈资充盈。而大部分德国人可能就是在家门口读个书在附近城市上个班,实验室呆呆马洛卡玩玩,不开奔驰也不读叔本华,今生从未出过欧罗巴,他们的见识和文化储备真的是乏善可陈,很难支撑一局与遥远到来自亚细亚的黑头发们的精彩谈话。
而正是这样的人群,才会受媒体和第三方的影响,用奇异的眼光对那些他们并不了解的文化心怀敌意。
中国人吃狗肉吗
曾经有媒体做过民意测验,在德国人关于中国的印象中,爱抄袭、嗓门大、没自由倒还不算是标志性偏见,但中国人吃狗肉却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了。而通常到德国来读书的年轻人们,一定也会被周围的德国朋友或善意或恶意的问到:你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吃狗肉?
如果每一个这样的话题,我们都要去用心争执耐心辩解,那么每一次由这些话题为始导入的关于中国现状与文化的讨论和关注,都必将以失败和不欢而散为结束。而每一次如此结束的烦闷,又很容易化作中文论坛上高昂的反弹:泱泱中华5000年历史开始时,他们还在树上呢。
平心而论,不是我们太敏感,而是他们太小白。关于狗肉这个话题,去过很多国家的人就会发现,其实只有欧洲尤其是德国和北欧的人最喜欢问这个问题,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只有这些国家的人才爱狗如命,而是很久以前丹麦和德国合拍过一个喜剧电影,名字就叫:在中国人人都吃狗肉!
这个电影内容和中国人和狗肉都一点关系都没有,起了这个名字只是因为里面有一句听上去很酷的台词:世间对错无绝对,跳开固有思维会发觉无数惊喜,在中国还人人吃狗肉咧……
就是这么一句充满跨文化智慧的箴言,却成了以讹传讹的万恶之源,逼得如今无数中国人要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来解释,由此也可揭示对外文化传播之艰难,绝非一两个文化大使即可手解。
而据说中国人吃狗肉的这个典故,也恰恰是一位西门子的高级经理在埃及的某酒吧里,出手解救被同事围攻的职场菜鸟时的善意之举:我们还是不得不赞美德国这个社会,他们真的有这么一批见识卓越、聪明绝顶的国际性管理人才,他们通晓各国文化的精髓与弊端,能恰如其分的加以利用和发掘,才使得这么多德国企业和产品足以走遍天下称霸全球。
时常和这样的人聊聊天,问问如何回答这些典型尴尬问题,必有意外之喜。
他们其实并不关注你
如果有长时间的和德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就会知道很多时候他们问这些尴尬话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让你出糗或是刁难你,而只是因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因:除了这些,以他们浅薄的文化储备,实在是再找不到其他可以和你产生交集的地方。
所以不妨抛却那些敏感的细胞,坦率的告诉他们:狗肉很贵呢,不是想吃就吃的到呢----你以为小承认一下会招致全桌反攻精彩辩论么,不会!人家准备好的说辞来不及倒掉,只能面面相觑的再去寻找下一个话题。
如此的经验屡试不爽,然后你就会慢慢发现:很多时候,大方的承认或许也不能彻底消除误解,但真的是避免争论的好办法。经常有德国人马路上抓住我,大喊中国人就是喜欢抄袭仿制,太没技术含量了。我也只能正色道:你错了,复制也是一门艺术。你去过印度去过埃及吗,那满大街跑的Toyata、Tayota、Totaya小货车,你不觉得更没技术含量么?
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是没法消除的,因为其实他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关注中国,即便中国GDP全球第二、lenovo全球销量第一、欧洲对光伏搞双反:文化上的距离要远远超过地理和经济上的距离,中国人也一样不会去关注斯洛文尼亚的崛起、利比亚的绿皮书。
所以,无论你是精彩回答还是理屈词穷,其实对他们的观点都不会有本质的改善。这一点并非是针对德国人或外国人,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心独白: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印度很乱朝鲜很穷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应该也是盖棺定论的了,无论面前的人如何巧舌如簧。
不过相对于中国人了解外国人,外国人来了解中国文化的难度更大、诚意更低。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文化内涵里,自我远远大于国家民族文化那些共性的东西。因此要他们跨出那一亩三分地,纵横捭阖胸怀天下,实在是有点太过。而只有那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才能有更强大的内心去支撑富有营养的谈话。
所以了解了这些,纠结于与德国人在一起无话可说只能半懂不懂的干坐着的朋友们也该释怀了:聊天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对于迫不及待想融入德国文化的人来讲,与其绞尽脑汁地去练德语抓听力读历史,不如耐心去等待合适的对象和话题----当你真的可以用并不流利的德语教德国小伙子追女孩、帮女同事选车定票、让老板找你咨询如何购买手机pad、让客户问你哪个牌子的啤酒最好喝,这时你就会发现,所谓聊天,不过是你有这样的朋友,他们有真诚的愿望与你沟通。
而所谓文化融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你,容许人性和诚意驱驰于前,而智慧与敏锐紧随其后,跨马加鞭把几千年文化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皆抛之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