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欧洲新闻 >

俄罗斯:跨越亚欧的希冀

2014-08-26 07:30 来源:人民日报
俄罗斯:跨越亚欧的希冀(丝路观察)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谢亚宏 林雪丹
 
  俄罗斯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俄大力倡导的欧亚一体化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谓异曲同工。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俄中与中亚国家对接的绝佳平台,在地区一体化建设方面潜力巨大。俄中在促进地区稳定的同时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赓续丝路精神,共襄伟大创举。
 
 
 
  阿斯特拉罕,伏尔加三角洲的明珠,俄罗斯的“瓜果之乡”,面朝浩渺无垠的里海,背负欧亚大陆腹地。就是在这里,千年前穿越欧亚的商人留下的足迹在风沙中仍然依稀可见;就是在这里,来自东方的悠扬驼铃声仿佛依旧在古城的上空回荡。
 
  历史
 
  伏尔加河畔的回望
 
  公元8世纪左右,游牧民族哈扎尔人来到伏尔加三角洲,在阿斯特拉罕附近建立城镇。当时无休止的战争致使途经伊朗和里海南岸的丝路中线受羁,途经里海北岸和北高加索的丝路北线即应运而生。伏尔加三角洲正是北线的咽喉之地:西行可抵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北上可通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在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许多商队正是在此进行贸易,抑或休整后再踏征程。而蒙古人13世纪在伏尔加流域建起称霸一方的金帐汗国时,当地的繁荣以及东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鼎盛,其都城拔都萨莱以其傲人的雄姿,见证着古丝路的辉煌。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自古以来,丝路就是一条国家之间彼此开放交往的通道,一座民间经济文化交融的桥梁。在阿斯特拉罕,人们随时可触摸到这种民心相通的遗韵。在州立博物馆,陈列着大量中国的精美金饰、丝绸和陶瓷制品展品。此外,金帐汗国时期蒙古人也带来了众多中国的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拔都萨莱遗址,当地旅行社负责人卢谢金告诉本报记者,古都的砖使用的是中国工艺,而阿斯特拉罕城内最为悠久的克里姆林宫则直接借用了拔都萨莱的城砖。如此说来,这座古城的诞生也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结晶。
 
  俄罗斯与古丝路结缘,也不会错过今天丝路的召唤。卢谢金说:“我们将珍惜丝路这张名片,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保护历史,开拓未来,重现丝路繁华景象。”
 
  经贸
 
  两个巨人的握手
 
  丝路源于贸易,也服务于贸易,但今天丝路上的贸易除了传统商品交换外,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是直接投资经营、技术产业交流等。
 
  阿斯特拉罕市郊的中国农业基地是丝路上的最新成果。农业基地去年底投资400多万元人民币,年产优质西红柿和黄瓜1000吨,在阿斯特拉罕州规模最大。农场主王伟女士说,她不远万里来此扎根,动力之一就是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后勤保障免除了其后顾之忧。而在农场工作的近百名附近村民,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塞满了“钱袋子”,与中国农场主都成了朋友,实现了“民心相通”。
 
  技术产业的交流更是丝路的热点。如去年在车里雅宾斯克钢厂全线投产的中俄意三国车钢轨梁合作项目,中方施工时刷新了多个俄国内纪录,堪称两国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项目合作的成功范例。福耀玻璃在卡卢加州第一期项目去年底投产,年供应汽车安全玻璃达300万套,俄总理梅德韦杰夫称赞其惠及卡卢加州乃至整个俄罗斯。而长城汽车将在图拉州创建全过程整车生产基地,投资达180亿卢布(1卢布约合0.17元人民币)、年产车15万辆,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主席卡特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之为“俄中合作的典范”。
 
  近年来中俄联手为第三国提供设备,成为两国合作的新亮点。阿斯特拉罕州“红色街垒”造船公司与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强强联合,为土库曼斯坦建造了“里海钻探工”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这也是我国首座在海外建设的同类平台。总经理伊里意乔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风趣地用“一见钟情”来形容双方合作的顺畅:“中国伙伴产品质量不输欧洲,而供货速度之快让我们惊异。”
 
  两国经济合作可谓“遍地开花”:在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俄非金融类投资增幅超过100%;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方将根据协议承建莫斯科地铁150公里线路和70多个地铁站,创造欧洲最大地铁建设项目纪录;在金融业,中国各大商业及投资银行均已在俄开设子行或代表处,两国也准备积极扩大本币结算业务,落实“货币流通”。
 
  交通
 
  亚欧大陆的对接
 
  道兴则业兴,路达则福达。古人在大漠戈壁“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奔波劳顿,历尽艰辛。今天建设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就是将2000多年来丝路担负的“点”到“点”的国际通道作用延伸和升华,构筑和建设以“路”托“带”的“经济带”,使丝路沿途各国同获利、共受益。
 
  今年5月,中俄达成一致,将丝路经济带与跨欧亚铁路建设对接,拉动两国经贸往来和毗邻地区开发开放。7月,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现代化改造正式启动。负责运营该项目的俄铁路股份公司总裁亚库宁表示,丝路经济带给欧亚货运通道提出了新要求,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后,其运输能力在2018年前将提高46%。此外,由中国新疆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国际铁路,在未来欧亚铁路货运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俄正在积极落实其现代化改造工程。
 
  俄中公路运输也在加速连通。今年2月,中俄第一座跨界铁路桥“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大桥”正式开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告诉本报记者,大桥建成后,年过货能力达2100万吨,可使我国东北铁路网直接与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接,避免了6个多月的流凌期和冰封期影响,极大地改善中俄两国贸易运输条件。
 
  俄空运方面也展开了巨幅蓝图。目前,俄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已与中国合作伙伴实现航线代码共享。中国南航、东航今年分别开通了武汉和西安至莫斯科的直航。7月30日,南航俄地区负责人朱亮在武汉至莫斯科的首航仪式上告诉本报记者,开通直航将搭建起连接长江流域和伏尔加流域的重要空中走廊,实现途经俄的欧亚运输线路与丝路经济带的全面对接,共享欧亚大通道和欧亚大市场。
 
  文化
 
  直达心底的感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关系着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民意基础,最为核心和持久。而文化是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感情和心灵的桥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情相近、心相通、梦相同。丝路经济带是经济共同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中俄关系的催化剂,而文化交流,则是提升两国人民互信、促进国家共同进步的关键所在。
 
  3月3日,在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俄文化部长梅津斯基等文艺界名人悉数登场致辞,他们只为一个目的而来——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特展。展览中,观众们对这些异域色彩浓厚的器具感觉十分新鲜,对中国文化的厚重啧啧称赞。玛琳娜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她早就在课本里学过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但直到自己亲眼见到这些文物,才真正开始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则兴奋地表示,他从事汉学研究60余年,已很久没有在莫斯科见过这样规模的中国文物展览了,这至少是十年以来俄中博物馆进行的最大一次合作。
 
  这次展览大获成功背后有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在成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中心已经举办了上百场活动,访客数量超过一万人次,并广泛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吸引俄主流媒体前来报道,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独特窗口。
 
  此外,俄罗斯高校中的18家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也是两国青年文化交流的生力军。自2006年在俄扎根以来,孔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俄罗斯青年和中国学人才。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建成莫斯科第一家孔院,俄方院长伊甫琴科(中文名易福成)深有感触地对本报记者说,目前俄罗斯学习汉语的趋势不断加强,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文大学孔院的学生已从每年40人扩大到上百人,不仅根据汉语水平分别设班,还有书法、国画等艺术课程可供选择。学生中,有的是高中生,学习汉语后准备去中国留学;有的人过中年,之前的人生经历甚至与中国毫无交集,但就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开始重做学生。
 
  中俄文化的密切交流,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如俄总统普京在今年访华前夕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所指出的,俄中人文合作正沿着两国有序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轨道行进。中俄已连续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大型国家级活动,今年双方又开启了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这些举措必将深化两国人民互信。此外,中俄还签订了签证简化手续,这在为两国民众互访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双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俄目前积极合作、共同策划,联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文化交流,将不断夯实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共创“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未来。
 
  目前亚欧两大洲每年的贸易额中,通过俄罗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的只占1%。而站在连接亚欧“十字路口”的俄罗斯,在联通世界2/3人口的贸易和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俄方正在成为丝路建设中日益重要的参与者。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德米特里耶娃女士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