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群)“欧洲最好的电影!”这句颇有气势的布鲁塞尔电影节推广语频频出现在城市各处,大批影迷在欧洲夏夜的舒爽中,欢快地走进电影院。
以繁荣欧洲电影为目标的布鲁塞尔电影节,今年已办到第十二届。两周内,来自15个国家的70多部影片接力播放,虽成本不高但制作精良,为充斥着美国大片的欧洲银幕带来别样风采。
不同于美式影片愈加张扬的炫技倾向,底蕴深厚的欧洲电影依然熟稔质朴醇厚的电影语汇、热衷于凝视人物的命运灵魂,不断探寻个体与他者交流融汇的神秘通道,以鲜明风格在世界电影之林摇曳生姿。
不过,近年来在“好莱坞快餐”的猛力冲击下,欧洲电影不仅在本土市场阵地失守,在海外市场也是步履蹒跚。
欧委会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欧洲出产电影1300部,美国仅有800部,但92%的欧洲影片“足不出户”,只在本国及欧洲播映;2012年欧洲影片的放映收入占全欧票房的比率仅为30%,而美国电影席卷了65%的票房。
对此,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和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女士不无忧虑地说:“我们必须为欧洲电影做些什么了,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也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
事实上,为防止美国电影水银泻地般占领欧洲大陆,欧洲国家一直在做顽强抗争。
就在上个月,欧盟推出名为“数字化时代欧洲电影”的新项目,作为“创意欧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欧洲视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14年开始,欧盟将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投入,不仅重金鼓励电影制作方,也会对欧洲影片播映率超过50%的欧洲影院给予资金扶持。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法国即率先要求不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谈判,以防范文化市场被垄断风险。对本国文化的重视,为法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法国影视业净增值为162亿欧元,占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8%,为法国创造34万个就业机会。
在去年正式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有16个欧盟国家强烈要求将电影及数字媒体排除在谈判项目之外。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已从“法国的”延展成“欧洲的”。现在,欧盟进一步提高了对美国的要价,要求排除在谈判之外的还应包括数字、新媒体等领域。
作为形象生动的国际化、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电影具有其他艺术形态难以匹敌的神奇魔力。从诞生伊始,电影就被创作者赋予了展示宣扬政治立场、国家意志、民族认同、价值判断、道德倾向、审美趣味等诸多文化职责和文化功能。
如今,在来势汹汹的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美式文化浪潮裹挟下,如何不被洪流吞噬,如何保有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努力绽放自身文化光彩,法国、欧洲在上下求索,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寻求答案。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23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