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教育 >

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受聘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2014-01-09 12:42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受聘中山大学兼职教授

林树森(右)受聘中大兼职教授。

  任教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表示要将这个岗位作为自己继续学习的好机会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原省长、广州原市委书记、市长林树森日前受聘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兼职教授。中大校长许宁生教授为林树森颁发聘书。受聘当晚,林树森以学者身份作学术报告,回望世纪之交的广州城市规划与发展,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林树森感谢中山大学聘任自己为兼职教授,要将这个岗位作为自己继续学习的好机会,也将珍惜这份荣誉和难得的缘分。

  许宁生表示,林树森长期从事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在城市规划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经验,在城市规划高级别学术刊物发表了很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尤其是《规划广州》和《广州城记》两本规划类专著,兼具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在中国城市规划界产生相当大的学术影响。

  许宁生说,林树森在担任广州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主抓了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概念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工作,这是一个对全国有引领作用的创新性的规划。在广州任职期间,林树森还先后领导了新白云机场、广州地铁和南沙开发区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为广州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受聘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是林树森与中大渊源的延续。记者获悉,世纪之交广州概念规划中的一部分就由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科研团队所承担。受聘仪式后,林树森为现场师生作学术报告。

  以教授身份为中大师生作学术报告

  回望广州实践增加热爱专业决心

  尽管从事规划理论和实践多年,但在林树森看来,真正地从事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作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极具潜力的事业。城市规划在国内的一般定义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但事实上,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对城市规划的定义也颇有争论。

  林树森介绍了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吴良镛在“人类居住”概念的启发下,写成了《广义建筑学》,他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的学术思想,吸收道氏学术精华,构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吴先生所作的学术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吴良镛先生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已自成系统。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

  不过,林树森表示,“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很大,意义也很大。即使用吴良镛上世纪末的说法也是“尚处于始创”阶段,需要有关专业和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和任何一门重大学科的形成一样,必须要有相当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并且不断通过反复实践检验,不断加工提炼,使整个体系臻于完善。但这一过程并不影响利用现已明朗的人居环境思想指导一个城市环境和空间规划与建设。

  理论学习的关键是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世纪之交的广州,已在进行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回顾世纪之交前后十年,广州如何通过人工干预使人居环境变迁适应外部因素对广州的挑战,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的其他有关部门一道,使广州成功地避免沦为区域次级城市的地位,将会大大地增加我们热爱专业、刻苦学习钻研专业知识的决心。”林树森说。

  多重原因致使广州在近代失落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林树森回看广州的历史,也是感触良多。广州城从建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定位,突出体现在其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广州是唐、北宋、明清时期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港。到明清时期,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把广州作为他们与中国交往、贸易的突破口。两千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广州一直作为华南地区的首位城市而存在。

  相对于历史的辉煌,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广州有些失落。林树森举例说,许学强、周一星、宁约敏的著作《城市地理学》中有图表专门对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间全世界十大城市排位变化进行描述。据此可以看出,1850年广州在全世界城市中排在第四位,但在1900年,广州已从十大城市中退出。“也就是说1900年广州出局了,十大城市就没广州的份了。”对着五十年间发生的变化,他深有感慨。

  原因何在?林树森认为,除“五口通商”而生成的外部环境变化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次的三个原因:一是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经济腹地有限使广州在“多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广州未能完成商贸定城向工商定城转化,建立与城市规模、地位相适应的制造业基地,形成现代产业中心;三是社会的动乱不安改变了广州的贸易环境,迫使广州外贸、商业、航运业、金融业的向外转移。

  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广州的城市建设共进行了13次全面规划,规划布局总的指导思想是将广州由一个消费性城市变为工业城市,将广州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林树森认为,这样的规划思维,不单使广州这样一座历史形成的商业贸易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名城无从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单一目标而言,那一时期外部环境、体制机制方面也有很多不可克服的因素制约着广州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广州人开始思考,如果广州不作为区域的“二级城市”、“三级城市”,广州人应该做些什么?在林树森看来,当时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正视和思考:第一,支撑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已经落后,能不能重新建起世界一流的机场、港口、铁路枢纽,重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第二,广州在高速发展中局部地区也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造成城市现代化与局部地区无序的强烈反差,存在很多问题,能否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形成一个大都市的建设架构,特别是突破原来中心城区受地形地貌制约的L形格局,满足迅速增长的机动车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城市环境。第三,广州能不能按照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尽快成为华南重要的产业基地,代表珠三角地区参与国家、国外产业竞争,使珠三角的经济结构适应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段“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成为珠三角名符其实的中心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反映

  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完成这些事业需要规划,做出一些高水平的规划,需要规划编制组织系统和规划方法的创新和科学实践。以学者身份回顾世纪之交的广州城市规划,林树森认为,世纪之交的前后十几年,广州城市规划工作是令人难忘的。

  “世纪之交前后十几年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南沙地区规划这三个大规划,回答了广州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对广州后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说。

  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林树森说,从《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到2003年版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从提出109项城市形象工程到“三变”时期的大小各项城市建设规划,从新白云国际机场场地的规划研究到广州铁路新客站(番禺)最终破土动工,无一不显示广州城市规划的不断创新和富于成效的科学实践。

  那段时间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大、中小工程并举,旧城中心区和新城区统筹安排,建筑和市政整体规划,现代化城市形态有了突破性进展。“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构架,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级次的城市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来体现的。”林树森说。

  第二个是城市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2000年6月,广州市政府组织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活动,使广州规划工作战略思维思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广州的规划思路和创新为规划界普遍接受。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在第46届国际规划大会上获奖,这得益于2000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工作。“广州的战略规划搞完以后,基本上全国仿效,都在建设前搞战略规划。”林树森说。

  事实上,国外的战略规划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英国1947年城市规划的修改,都吸收了战略规划的理论精髓。“这其实是摒弃了那种把规划当作编制某一地区未来理想蓝图的固有概念,转向把规划对某一地区发展施加一系列良性管理和控制的新概念,这引起了规划师工作顺序彻底的变化。”林树森说。

  第三个是南沙区的规划。在他看来,广州南沙地区的大开发完善了构建“山、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广州由沿江城市向滨海新城转变,也使广州港由内河港变为海港。这些变化使南沙地区有条件布局一个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一直缺乏的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南沙区域规划需要处理在自然条件较差的珠江口西岸选择深水港港址,解决区域规划前不同时期、不同开发主体、不同建设目标已在该地区形成的城市格局、生态优先和重化工业排污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对城市规划中的难题,林树森也是深有感触。“我们搞了几十年,为什么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还是不完善的”,林树森的答案是,因为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困难的,物理性质比人类的行为方式更容易理解,而用控制论的办法来编制城市规划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林树森介绍说,当时在南沙地区规划进入城市总体规划之前,市政府于2002年已完成了《南沙地区发展规划》。而在这之前,南沙地区的核心工程和区域、南沙港区规划于2000年已经开始。为了布局一个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又引入环境科学和产业部门的专家参与规划工作。“写进城市总体规划的那些条文,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其他专业部门的专家通力协作的结晶。”林树森表示,经过国家批准,广州最后在规划中确定,南沙重点发展区分为三个功能组团,一是南部龙穴岛组团、二是中部南沙组团、三是北部黄阁组团,规划在万顷沙地区建设以炼油和石油化工为龙头,以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为主的现代化临港石油化工工业基地,并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在万顷沙或孖沙地区建设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林树森的报告受到中大师生的欢迎和关注,他们表示专业的问题分析让自己受益匪浅,对广州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记者徐静摄影报道)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