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奢”是一种病(青年观)
潘 跃
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随波逐流的模仿跟风,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更深层次的心理密码,恐怕是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崇拜,对个人奋斗、理想抱负的放弃。
偶遇“85”后的年轻朋友,看她那一筹莫展的样子就知道心里有事。问其原因,她吞吞吐吐地说:“有位同龄朋友想向我借1万元买一条名牌裙子,我手上没这么多现钱,只有向父母求助。又不好开口拒绝,真不知如何是好。”
1万元一条的裙子,对于20多岁、出生于工薪家庭的青年朋友来说,的确是一笔高消费,更何况这样的高消费还是借款完成。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成为奢侈品的拥趸,奢侈品消费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一些年轻人甚至宁当“月光族”“新贫族”也要追求奢侈,追捧名牌,追逐时尚。年轻人中流行的这种消费取向,值得深思。
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国家走过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穿越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繁荣的经济、充裕的物质如今成为青年与生俱来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经济许可范围内适度消费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打肿脸充胖子,硬着头皮买奢侈品,使自己成为入不敷出的“月光一族”,是不是有点过太过分了?尤其是想想含辛茹苦的父母,就更觉得不对了。
其实,购买奢侈品出现年轻化趋势,攀比心理是重要原因。有的年轻人用省吃俭用攒下的薪水去购买价值不菲的名牌包,然后提着名包去挤公交车,为的不过是在周围人眼中展示一下“我也是奢侈品消费圈里的一员”;也有一些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每月花几千元去买名牌化妆品,尽管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使用,也不过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然而,慕虚名而处实祸,人前风光而人后受罪,真的值得吗?
人云亦云的“品牌崇拜”,随波逐流的模仿跟风,说到底还是内心缺乏恒定的价值观支撑。这既是一种异化变形的消费观念,也代表着一些年轻人渴望通过物质标签获得身份认同的心理。更深层次的心理密码,恐怕是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崇拜,对个人奋斗、理想抱负放弃。
人当少年,应该有超越物质的追求,有出离当下的抱负,有实现自我的梦想。名牌包垒不出通往未来的阶梯,名牌表无法记录梦想的时间,流连于这些东西就难免玩物丧志、迷失自我。比尔·盖茨从两个人的小公司打造称霸全球的软件帝国,乔布斯风靡全球的苹果则从地下车库开始起步,这些关于奋斗、打拼与创新的故事,才应该是青年的主旋律。对青年人自己来说,涌动着奋斗激情的青春,不是更值得追求和拥有吗?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