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治愈空盘时代需要怎样的良药?

2014-05-29 11:20 来源:凤凰网
    近日,一场关于国人精神空盘现象的大讨论在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展开: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为何“衣食足”而不知礼仪?老人跌倒要不要搀扶?医疗纠纷发生为何动辄大打出手?白天保姆车、手执爱马仕的上层贵妇为何迷信鬼神之论?
 
    道德丧失、亲情淡漠、精神空虚已经不再只是个案,大家都感同身受,这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大问题。这也引起了包括闾丘露薇、马丁、刘一帆、康怡等来自媒体、美食和艺术领域微博名人以及其它知名博主的注意,他们纷纷选择以发布博文的形式对中国人的信仰缺失进行反思,并结合各自领域开出了治愈药方。
 
    倒掉人生之盘上的三聚氰胺
 
    曾任《中国周刊》和《南风窗》总编辑的朱学东在博文中发声,如果把我们时代的心灵当成一个盘子,我认为,这不是空盘,而是堆满了三聚菁胺、苏丹红、地沟油等有毒物质的盘子,从虚幻的政治意识形态,到无法无天,到即期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变种,这才是道德丧失亲情冷漠的根子所在。他主张,在法治社会尚未到来的前提下,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盘子上为人道主义留出一块地方,它才是矫正我们精神的未来之源。
 
    将传统注入礼仪空盘
 
    博主一娴在文中分析到,中国人之所以衣食足而不知礼仪,是由于儒家文化和宗教的作用一再降低,而西方崇拜个人自由的思想为更多人所接受后,个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在道德和善恶观念上却不断扭曲,导致了精神空盘现象的出现。她认为,要为心灵和精神注入营养,需要重拾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重建中国的道德社会,建立法制社会,发挥每个个体的作用,让中国回归“礼仪大国“。
 

 
    人的精神托盘需要信仰
 
    五岳散人将精神之盘的空白归咎于宗教影响的式微,因为宗教给了人对抗自然界和死亡的恐惧,也在现世道德的基础上为群体制定了遵循了善恶准则。离开了信仰,道德本身的约束力不能给人带来实质上的奖惩,这也是社会逐渐走向堕落的原因。因此,通过寻求信仰来获取改善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途径或许是填补精神空白的一种办法。
 
    阅读教会人明辨是非
 
    知名主持人闾丘露薇在题为《如果心是一个盘子》的文章中强调了阅读和学习对提升人生内涵起到的作用。在她看来,阅读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了解资讯和休闲娱乐,还承载着更重要的社会意义,让人能够懂得明辨是非,对于世事的不公、弱者的悲剧、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问题有着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简而言之,读书是为了让人心沉淀下来,以开阔的心胸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吸取大自然的生命养分
 
    在国内多档美食节目中担任评委的费尔蒙和平饭店行政主厨刘一帆发现,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很少出现精神空虚的情况,这是因为过去的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活本身而非物质层面的追求。他进而指出,要诊治精神上的营养不良,更重要的是回归最原始的慢生活,追求工作以外更有意义的东西,如散步,欣赏街景,听听音乐,还要从大自然吸取更多生命的养分。
 

 
    将爱的营养融入人生
 
    “从身体到心理,我们都日渐贫乏。缺少的是健康的生活,缺乏的是生活中的营养。”以食物作画在朋友圈被疯转的马来西亚艺术家康怡观察到,当下社会充斥太多被物质扭曲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被简化成为金钱与美貌的交易,爱的营养在哪里呢?
 

 
    面对爱的营养的匮乏,康怡提到了流行在欧洲和日本的“间隔年”这一习俗,即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她借此呼吁人们不要虚度自己的时光,在心中常怀赤子之心,让每一分每一秒都能过得富足、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