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即时新闻 >

北京白领200万香河买房 每天往返140公里上班

2013-10-21 13: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北京白领200万香河买房 每天往返140公里上班

  导读:上周,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北京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对于仍然处在上升通道的房价,官方说法是北京八成都是刚需群体在买房,供求矛盾推动房价上升。事实上,对安居的渴望在不断延展着北京常住人口的生活半径。街头巷尾,当人们在讨论着北京六环每平方米2万以上的单价时,正有很多人真实地过着白天北京上班、晚上河北睡觉的日子。一位标准的“经济适用男”、年收入15万的中关村白领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的香河生活体验。对于这种双城生活,有烦恼却也可以接受。虽然预想到房价不会只涨不跌,虽然担心楼市终有一天也会像股市一样萎靡不振,但他们却必须入场去比赛。

  一激动买了香河别墅

  总价200万住上230平方米联排

  张希元是石家庄人,大学毕业之后就在中关村找了个网络公司上班。5年之前,他跳槽到了现在任职的门户网站公司,是一个二级频道的主编。基本薪酬一年也就十四五万。加上乱七八糟的外快,一年收入有个20万左右。

  张希元此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挺讲究生活品质的人,从来没想过要买房子,觉得在公司旁边租一个房子也不错,剩下的钱四处旅游。与人合租或者自己租个小房子,一两千块钱,对于从来不开火的年轻人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六年,张希元自己觉得还挺惬意。

  张是单亲家庭,前年母亲生病,便把母亲接到了身边来照顾。这下一切都需要改变了,不可能让母亲跟他这个单身汉与人合租。于是便开始逛房展,四处看房。但这几年的房价已经高得离谱了。

  自己工作的清华科技园周边小区,好的社区已经是每平方米7万,即便是像科汇园这样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也已经5万多了。看的房子也就从四环逐渐往外,四环买不起,五环还是太贵,离上班近的只有昌平了。

  有一次十字路口等红灯,有人发房产小广告,他瞥了一眼。河北香河200万别墅,距离北京东三环40分钟车程。虽然他也发自内心不相信这40分钟车程的事情,但看到宣传单上花团锦簇的洋房,还是决定去看一眼。

  找了一个周六,张希元带上母亲和女朋友去香河看别墅,由于这一阵正好是春夏交替之际,售楼处和已经入住的联排别墅外鲜花盛开,加上楼上楼下的感觉,他妈和女朋友感觉特别好。他自己也算了一笔账,200万在北京最多也就是去昌平买个两居室,而在这里能够买个三层联排别墅,各种赠送面积加起来总共230平方米左右。

  回家之后,一家三口商量到半夜,各种利弊统统摆到桌子上。女朋友和他都是生性浪漫的人,想到花花草草和别墅就开心,未来再养只狗。母亲觉得也应该找个能住下三代人的地方。不过,弊端也很明显,距离上班的地方太远了,上班往返140公里。另外,虽然社区里面花团锦簇,但出了小区“暴土扬尘”,就是一个大工地。

  “最后浪漫情怀占了上风,有个别墅,不住也踏实!”第二天,全家人又去了趟香河,看了家具城,看了商业街,算是认真考察了。因为新房交房太晚,要到2015年左右。正好所买小区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前两年刚交房的二手房挂出的价格还没新房高。张希元最终决定直接买个二手别墅。

  全家之力筹措房款

  向亲戚借钱按定存给利息

  在香河买房子虽然也能贷款,但手续繁琐,且贷款成本又高。思来想去,张希元最后决定四处筹措资金,全款购房。

  当时他核算了一下自己和女朋友的家底,俩人加起来总共约50多万,加上母亲这么多年存下的养老钱20多万,总计不到80万,还有约120万的缺口。女方父母给了20万,前提条件是房本上要加上女方的姓名。

  张希元外公是离休干部,解放前参加革命,现在每个月还有1万多点的收入。老人家存了钱也没什么用,最后外婆做主,支援了张希元10万块钱。还差八九十万,还好母亲有几个姐妹,家境还不错。母亲出面,一家借了20多万,张希元又向自己的朋友借了10万块钱,为了不让亲戚为难,借的这几十万都按照银行定存给利息。

  这么一安排,张希元和女朋友盘算了一下,运气好可能5年左右就能都还上了。这样能够省下一大笔利息,也不用月月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就这样,200万出头,一套联排别墅就入手了。之前的业主5000多买的房子,算是挣了一倍。

  天天开车往返

  汽油钱一月2000元

  由于买的二手房此前有人住过,所以基本不用怎么装修。今年春天,简单买了一些家具用品,找了一个搬家吉日,他们一家就算正式搬了进去。不过担心交通问题,原先租的房子张希元也没敢退掉。

  用甄嬛的话说,住别墅自然是极好的,院子里能种花,阳台上放躺椅,甚是惬意。不过,每天的交通实在让张希元头疼。从北京回家,一般两种走法比较顺,一是走京哈,西集出口出来,高速费15元;另一种是从五环上京津第二高速至漷县出口,高速费也是15元。不管哪种方式,从家到单位,单程约70公里,往返140公里。

  张希元算了一笔账,每天高速费30元,一个月22个工作日就是660元。一天140公里,按照他现在的车百公里耗油约8个,一天油费就是90元左右,一个月,2000元。这么计算,通勤成本每个月是2700元左右。如果单从费用上说,张希元还能够接受。

  但开车时间让人受不了。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高速路段基本一路畅通,但在市区实在不方便。他自己测算过,每天早上大约30分钟时间能够开到五环,然后他要再开一个小时,才能够从东南五环开到公司所在的西北五环。

  夏天的时候日长,开车感觉还好一点。一到冬天,基本就是披星戴月上下班。这样的日子大概坚持了3个月,张希元和女朋友决定,母亲住在香河别墅,两个上班族还是两三天回去一次,后来慢慢变成了周末回香河,路程实在太过奔波。“我们想着,以后换工作到CBD或者望京附近,这样就能缩短很多距离。”

  实际上,张希元后来发现,香河的别墅真的是给他母亲准备的,而且许多邻居也是这样的状况。工作日年轻人都不在家,老人、保姆在家看孩子,到了周六日,小区的车、小孩、狗就变多了,社区也热闹多了。

  加入香河QQ群

  每天讨论怎样坐公交去北京上班

  对于这种双城生活,张希元也觉得可以接受。对他而言,他可以选择在昌平买个两居室,这样上班更近一些,也可以选择买个更远一点的别墅,更多地回归居住的本质。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没有谁比谁更悲惨的说法。

  为了更好地在香河生活,张希元还加入了香河的QQ群,后来发现这个群里每天讨论的是怎么坐公交车去北京上班。他觉得太消极了,随后便退群了。在张希元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想和楼市谈谈。为什么北京的房子比纽约的还贵?为什么楼市调控迟迟不见效果?是不是年轻人本来就不该买房子?按照房价这种态势,年轻人到底应该什么时候买房子?

  “经常有专家说,中国的年轻人买房子太早,和我们举纽约、伦敦年轻人买房的年龄结构,说我们这代人有多么不务实,还专门啃老。但如果房价十年都平稳,如果不是经常日光盘而是楼市供应充足,我们也不会被逼着排队买房,不会整天省吃俭用就为了还房贷。至少从目前来看,所有早买房的人都是正确的决策,为什么我们为青春付出了这么多成本,为社会做了这么多GDP贡献,还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人群,整天被说教。”

  文/本报记者 范辉 制图/王慧

  新闻追踪

  环北京小城市

  房价比较有优势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百城房价指数显示,2013年9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554元/平方米,而北京9月新房均价为30497元/平方米。这一数据可能因为统计周期内房产结构的原因,会不太精确,但基本反映了楼市现状。

  在最近几天新开盘的一些北京六环附近的项目,房价已经超过2万。而部分成熟社区,如房山大学城最近成交的地块,楼面价就在2万附近,未来售价自然也不会便宜。相对而言,围绕北京周边河北城市价格就便宜多了。

  比如距离通州很近的燕郊,房价均价1万上下,比通州新城便宜一半。靠近北京东南角的香河,别墅项目1.1万左右,普通住宅6000到1万元,虽然距离远一点,但明显和北京城房价不在一个级别,在这里花100万就能买个小三居。

  而紧挨大兴新机场的固安,最贵的楼盘单价不过9000多,还有不少赠送面积,一般楼盘单价也就是7000至8000元。这里楼盘打出的广告也都很诱人,15分钟到天宫院地铁、未来空港经济活力等,让很多无力买房的人至少留住了北京梦。文/本报记者 范辉

  记者观察

  参不参与 楼市总在那里

  张希元这种双城生活,如果从国际意义来说,那属于国际范儿,在城区上班,住在郊区,并且有一定居住品质。说不定未来某一年,这种国际范儿的生活方式会成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方式。不过,这一生活方式如果要真正惬意,社会配套需要更完善一些,比如社区旁的医院,有品质的学校,便捷的公共交通。如果这些配套不改善,不能够解决住房人的后顾之忧,就算郊区别墅再好,大家还是愿意挤在城区的水泥丛林里,还是愿意高价买学区房。

  不管张希元们乐意不乐意,他们就是这么一代人,正好赶上房价暴涨,处在买不起和买得起之间,处在供不应求的楼市大热潮之间。他们大多数人都是精致的实用主义者,虽然预想到房价不会只涨不跌,虽然担心楼市终有一天也会像股市一样萎靡不振,但他们却必须入场去比赛。因为他们的生活真的不是自己说了算,还有丈母娘的要求,还有女朋友的诉求,还有父母的寄托。当然,他们也想买楼暴富,对于一个普通人,这几年还有什么能够比炒房更挣钱的呢?

  楼市泡沫是否会破灭,这些年入场买的房有一年是否会变成负资产?这个问题买房的人都不想谈。至少目前,市场还是一片向好,供需两旺。北京多个即将开盘的楼盘蓄客可观,大兴天宫院地铁旁的万科橙,意向购房人突破5000组,但整个项目只有1300多套房。考虑到大家如此前赴后继入市,看来楼市神话还会继续很长一段时间。文/本报记者 范辉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