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波登澜
——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探索
朱建华
|
有着“华南硅谷”美誉的广州科学城。
|
|
在广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正在扫描查询各项行政审批办事指南。
|
|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众多企业“大脑“在区内集聚,为该区经济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图为广州科学城总部经济区。
|
珠江东去,大潮澎湃。
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在新浪潮下,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珠江,广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是用深入思考和丰富实践,作答新一轮改革开放丰厚新内涵。世界又一次将目光锁定在珠江流域这片风云激荡的热土之上。
一个新时代惊艳世界的创举正悄然萌动,在珠江之岸徐徐开启……
勇立潮头: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历史使命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鲜经验,当好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是新时代赋予广东的新历史使命。
以更高站位、更大担当、更高质量、更实作风,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当好排头兵,抓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全面提高改革质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城乡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和人民向广州提出的新要求。
以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而闻名世界的广州市黄埔区,未来之路该怎么走?伴随改革开放成长壮大,创造了无数全国开发区之最的广州开发区该谋求怎样的新发展?
面对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清醒的瞭望者给出方向。
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作出的回答是: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倍加珍惜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勇当践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尖兵。
这将是一次鼓起风帆的世纪进发!
历史的指针回溯一千四百年,彼时,南海之滨的扶胥古港,千帆林立,商船往来如织,各国商贾在码头边的南海神庙拜过南海神后,扬帆出海,踏上此后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之后,这块位于广州东部的4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的风云激荡不断上演,当年的扶胥古港陆续西移,演绎了千年不衰的“古港”“良港”传奇,也就是今天的黄埔港。传奇仍在继续,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分别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合署办公,统称广州开发区。2015年,原萝岗区与原黄埔区合并成立新的黄埔区,并与广州开发区实行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一体化运作的体制机制。34年的风雨兼程,广州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实力、最具活力、最具效益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国前三,经济效益多年领跑全国。从2万元的筹备经费到2017年底突破1000亿的财税收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0亿元,工业总产值7459亿元。2018年一季度,全区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全市四成,稳坐广州“工业一哥”。
改革是广州开发区人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的强大基因。34年来,这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始终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制定了《开发区条例》,把开发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第一个建立起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五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第一个实行党政合一的“大部制”管理体制;率先探索经济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发展的新路子,始终保持精简高效的管理构架;率先开展企业化、专业化招商;率先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在全国首设企业建设服务局,率先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全国首创引智引技引资4.0模式;全国唯一获得ISO9001标准双重国际认证的区域……
担负了34年改革急先锋的广州开发区,率先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如何进一步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以临波登澜之勇气先行先试,继续引领改革探索之路,也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试题。
结构之变、政策之变、职能之变……所有这一切,无疑急盼一场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变革。
“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勾勒出“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人们思维观念上的迷雾。
纲举目张,解卷篇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洞察事物本质,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法制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全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啃下改革“硬骨头”,当好开放“先行者”,敢饮创新“头啖汤”,再次闯出一条路,再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辉煌。
历史使命在侧,责任担当在肩。广东,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南粤大地奏响了动人心魄的高质量发展宏伟乐章,率先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又一次在珠江之畔擂响。
政策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恢弘巨幕,壮丽开启……
再一次杀出一条血路,绝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在广州开发区工作近30年的黄埔区区长、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小华对广州开发区人始终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豪迈之气记忆深刻,“建区之初,怎样建设开发区,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也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要靠我们自己探索,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敢不敢、善不善于高举改革的大旗,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2017年1月中旬初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担任书记的周亚伟敏锐地洞察到,该区面对经济新常态,招商引资停滞不前乃至陷入困境,经济下行压力大、创新发展困难多、资源环境约束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政策创新。不知道有多少个星光满天的夜晚,周亚伟办公室的灯光深夜不熄——当头炮该打在哪里?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推进,坚持重点突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改革新探索,就从新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中找出路。周亚伟找来时任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永品,开门见山令他限期拿出新政策。思路决定出路。陈永品率队面向全国开始了对标先进之旅,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天津开发区、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工业园……寝食难安的取经者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回到广州争分夺秒潜心研究,结合实际,超越自我,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做文章。
2017年开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份重磅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和开发区加速推动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允许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对就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贡献大的项目,降低企业投资和运营成本。极大利好,正当其时,让改革者如沐春风。顺势而为,抢抓机遇, 集中发力,全力突破。
2017年2月16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率先出台四个含金量十足的“黄金10条”新政策,给出了史无前例的优惠政策。新政策简短有力,刀刀见肉,条条都是干货。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轰动效应。这是对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落地落实,是全国第一个作出反应的开发区,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四个“黄金10条”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曾作出出走决定的企业又回来了;一个央企获得5000万奖励资金,投入环保设施,大大改善了环境;知名企业慕新政策之名而来,在新政策感召之下,很快提出落户申请……
初战告捷,再接再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于2017年5月12日又颁布了关于吸纳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两个“美玉10条”新政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闻晓光,在陈永品赴上海调研期间,特意从杭州赶到上海相见,提出前期科研经费尚缺2000万元。陈永品告知闻晓光,如果是全国第一,按照“美玉10条”规定,可以申请“广东南粤创新团队奖”一个亿,区里再配套100%,加上前期2000万元的支持,一共可获得2.2亿科技创新奖金支持。闻晓光深受鼓舞,立即将公司及人才团队搬进了广州开发区。受知识产权“美玉10条”政策吸引,在2017年广东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上,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18家知识产权机构集体签约入驻广州开发区。
在广州开发区人才政策创新引领下,一场人才争夺大战在华夏大地悄然兴起。
2017年8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第十九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金投奖颁奖典礼上正式发布“风投10条”。政策一出,现场沸腾。几家风投机构当场决定落户。
而此时,对于广州的未来发展,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做更深入的谋划,提出了广州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的计划,期待推动产业的集聚、交叉、融合发展,以产业破局实现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成为促进广州迈向引领型全球城市的强大势能。
而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作为主力军、主战场,在区政策研究室新主任李耀尧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又率先推出全国力度最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政策“8588计划”和“区块链10条”新政策,数字贸易、科技金融、大数据管理,助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蓄势起飞。
风雨过后见彩虹。有一组数字可以佐证政策创新探索带来的成效:2017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全球客商高端项目洽谈600多项,引入落地102项,投资总额超2000亿人民币,突破历史纪录,引领了招商引资4.0模式,形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改革创新,重新唤醒一个民族的梦想能力。高质量发展,让一个国家找到了未来感。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为改革者标注了最鲜明的历史印记!
制度供给:
“放管服”改革和知识产权综改的“黄埔行动”
这注定是一场创新实践和深刻变革。
区编办主任林吴养对此感触良多,作为国内行政区与经济功能区合署办公一体化运作的先行者,广州开发区无疑有着相当多的经验,但这一次,随着2015年9月新黄埔区的挂牌成立,如何让由原萝岗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三部分整合而成的新黄埔区运作更为高效,则是摆在林吴养面前的一道并不简单的题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这一命题由周亚伟书记一锤定音。2017年1月26日,春节前夕,周亚伟书记来区工作的第9天,他在全区干部大会上提出,“构建融合发展机制,完善行政区与开发区之间的决策协调、执法协作、工作协同机制”“一支队伍管执法,一颗印章管审批”,拉开了本轮改革的序幕。
本轮改革按照行政区侧重社会事务管理和行政执法、广州开发区侧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的要求,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实现职能部门工作高度融合,职责既全面覆盖又不交叉重叠的一体化运作发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也由形式上的“合一”真正融为内涵式的“合金”。
在全面推进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机制融合的同时,全区“放管服”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其目标取向就是创新制度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长期以来,企业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耗时漫长、代价高昂,存在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被诟病为审批难。企业视其为“畏途”,项目落地难,弱化了营商环境的竞争力,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
改革如箭在弦上。随后,区里制定出台“1+18”改革政策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两项试点改革,从“一集中、两分离”上实现改革突围。
“一集中”,是审批权限集中,成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集中承接8个部门的38项行政审批职能,跳出单个事项办理时限不断压缩的“碎片化”改革思维,实施全流程深度重构、强力瘦身,破除部门间互为前置、资料重复提交等弊端。企业从取得土地到竣工验收,只进一扇门,只盖一个章,一次就搞定。
“两分离”,一是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分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避免集中审批带来的风险;二是推动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大幅压减三分之一审批时间,给行政审批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大胆削“繁”、治“拖”、破“堵”,将审批改革进行到底,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庄严承诺。从建设局副局长转任行政审批局局长的代新祥,甫一上任就领到优化审批流程的改革任务,在新单位的第一周就带队前往上海、杭州考察“带规划方案出让土地”等措施的具体做法,两个星期内就紧锣密鼓地拿出了“承诺制信任审批”“来了就办、一次搞掂”两个规范性文件草案,高效完成了审批流程再造,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推动流程再造,让审批时间最短,给区环保局局长李应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赖曦东带来严峻挑战。工作强度加大,肩头责任加重,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全链条优化,探索并联、合并、后置、信任审批等多种方式,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由简单的“物理整合”转为全链条“化学整合”,提高了系统集成度。对施工许可、规划验收、环评审批等事项,试行信任审批,同步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对工艺成熟、污染可控的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全流程辅导,为企业提供全程报批指引和专业辅导,量身定做审批流程图。企业只跑一个部门咨询,即可知晓后续所有环节。全口径验收,做到一张清单,一次对接,一次验收。改革后,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取得土地后到动工建设报批所需材料从原来的312项减少到184项,平均每个事项需提交的材料由原来的8.2份减为4.8份材料,信任审批只需提供1份材料;从立项到竣工的审批时间,由原来110个工作日减到30个工作日内……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然成为了改革再出发的新的试验场,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和知识产权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质量。知识产权是力量中的力量、质量中的高质量。
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批复》下发,广州开发区成为国内唯一一块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
手捧这份文件,已有20多年招商引资实践,深知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刘石心潮澎湃。他手捧的不只是轻薄的两页纸,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破除制约知识产权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激活知识产权市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创新链条,释放创新效益,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区,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刘石不负众望,破冰前行,强化制度设计,建立“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强化要素集聚,构筑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生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与管理,开展“十百千”专利灭零倍增工程,首创“互联网+”集体贯标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支撑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设立多元化主体投资的知识产权基金。
改革创新终于结出硕果:伴随着总投资90亿元的知识产权服务园区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落地,陆续引进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广州版权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广州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广东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仲裁院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城市环境大变化,招商引资大突破,公共服务大提升,行政审批大提速,城市更新大推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的“黄埔行动”,让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岭南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创新,始终在路上;改革,永远在路上……
要素提升:
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湾区之城
广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
2018年初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来到中新广州知识城,亲自培土浇水栽下一棵常青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这个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和改革开放试验田,无时无刻不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的关注。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广州开发区历经了34年发展,已成为广州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动力源,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区的核心带和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的璀璨明珠。
敢为人先,再度引领风气之先。广州开发区面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关口,如何迈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把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主抓手,主动开展综合改革压力测试,回应企业和人才对营商环境的刚需渴求、高敏触感,实现主导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支撑,让营商环境出吸引力、出竞争力、出生产力。近日,该区成功获批全省首个省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正以此为契机,围绕“两个重要窗口”总目标,把目光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既要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尖兵,又要敢于代表广州、广东参与全球竞争,奋力建设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全力打造企业和人才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为实现上述目标,紧扣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综合审批改革实验,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遇到的审批“痛点”“堵点”“难点”,打响“承诺制、信任审批”和“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等改革品牌,让审批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开展自由贸易实验,全面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经验,打造媲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环境,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实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合作,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所),为参与全球竞争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胜利永远在向奋进者招手。
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从理论到实践的又一个伟大创举。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改革新探索,在世界东方的历史坐标里,谱写着一个古老而年轻民族雄浑豪迈的新时代新乐章……
珠江滔滔,奔流入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21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