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国的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运行,与20家银行总行网络对接
足不出户可查“老赖”财产(深阅读)
本报记者 徐 隽
“依法执行!”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指令,通过今天新开通的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下达到北京西城、广西南宁两个基层法院,执行现场的画面立刻实时传回设在北京的最高法执行指挥办公室大屏幕上。
以执行网络查控为核心、覆盖全国的法院执行指挥系统正式运行,意味着各级法院执行人员足不出户,通过法院内网就可以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财产的查控。
四级法院执行网络纵向互联,与银行网络横向对接
据介绍,最高法执行指挥系统将全国四级法院间的执行网络纵向互联,与各中央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总行网络横向对接。从基层法庭到最高法院所有的执行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债务人身份和财产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查询和控制。
在传统执行模式下,几十个环节环环有困难,几十道程序道道有阻力,群众对“执行难”怨声载道。“过去,执行法官查询被执行人财产,只能开着车到银行一家家地查,费时费力。如果账户开在别的城市、别的省份,法院很难掌握。大量被执行人利用这一点,转移财产、规避执行。”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张根大介绍。
而现在不一样了。记者在最高法现场看到,执行法官轻点鼠标,协助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的法律文书便发往各大银行。不到2分钟,12家银行反馈了查询结果,最快的仅用了10秒。“开户行、账号、户主、余额……”被执行人在银行的财产信息一一显示,账户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区市。
除20家银行总行外,最高法还与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银联合作,实现了查控被执行人股权及工商档案信息、证券信息、银行卡消费信息。
双重审核、全程留痕,防止权力滥用、泄露隐私
“这是一套集网络查控、信息公开、信用惩戒、远程指挥、监督管理和决策分析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指挥系统。通过网络查控,在一个小时内就可完成对被执行人在全国3000多个银行网点的存款信息的查寻,效率之高,是传统模式不敢想象的。”最高法审委会专职委员、执行局局长刘贵祥说。
借助信息化,执行法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工作方式,“权力”更大了,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防止“公权力滥用”和公民隐私泄露呢?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谷澍说:“法院发来的协助执行函件经过法院和银行双重审核,以确保查控符合法律规定;查控所获取的信息也仅限于法院执行使用。”
据介绍,执行指挥系统还实现了“全程留痕”,法官是否积极查控,有无不当行为,系统都会自动记录和提醒。“这也改变了过去一些群众对执行法官消极执行的误解。法官做了哪些工作、是否尽力,系统里看得清清楚楚。”刘贵祥说。
联合信用惩戒,让“老赖”寸步难行
“通过执行指挥系统,被执行人有多少财产,有没有隐瞒不报,有没有拒不执行,有没有转移规避,一目了然。” 张根大说,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还建立了一张“黑名单”。
今年初,中央文明办等八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对“黑名单”中的“老赖”实行联合信用惩戒。目前,已限制“老赖”购买列车软卧车票5万人次、购买飞机票97万人次、办理信用卡和贷款10万人次。据悉,下一步将继续拓宽信用惩戒的范围,将列车限制购票的范围从软卧票扩展至高铁票。
执行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威严的法律和公正的判决能不能得到兑现的关键。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执行难”就此能不能彻底解决?
最高法副院长江必新说:“目前,执行案件中,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占70%,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占30%。执行指挥系统的开通和全面运用将极大缓解前者‘执行难’的问题,这是历史性的变化。而对于后者,应该建立有效的破产制度、救济制度和全覆盖的保险制度综合施策,加以解决。”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5日 04 版)